建河村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恒济镇南侧,紧邻镇工业集中区,233省道与331省道交汇于此,交通便利,距建湖城区15公里。全村总面积4.5平方公里,辖11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415户、人口1440人,拥有耕地2100亩、水域3300亩。近年来,建河村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全面推进创建工作,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多项国家级、省市级荣誉称号。
红色铸魂,党建引领聚民心。在创建工作中,建河村突出全村干群的思想引领,采取多种形式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利用党日活动、党员冬训、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道德讲堂等开展宣讲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同时注重加强对全体民众的理想信念教育,利用本村“新四军《人民报》印刷所旧址”这块红色资源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为民办实事,大力实施农村康居工程,着力提升群众幸福感。
文明润心,乡风焕发新气象。积极开展道德讲堂讲课活动,每年举办“百善孝为先”等主题道德讲堂不少于4期,定期评选“建河好人”、“每月一星”、“文明家庭”、“好公婆”、“好媳妇”、“好邻里”等,及时在宣传栏中公布,还将“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做成宣传牌子布置到公园绿地。注重发挥群众在文明创建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和组织群众投入文明创建,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会正常开展活动,不断修订和完善村规民约,常态化宣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生态殡葬、厚养薄葬、厉行节约等新的风尚,反对封建迷信,树立文明新风,不断推进家训、家教、家风建设,还利用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活动,成为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现在又向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迈进。
产业强基,融合发展促共富。充分利用丰富的水面资源优势,引进投资实力较强的企业,建立全国最大的设施渔业“循环水养殖基地”,推广水产养殖新品种——大棚鲥鱼和澳洲小龙虾等特种水产的养殖,经济效益不断提升。结合乡村旅游业发展,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项目,积极推进品牌农业建设,带动农民共同致富。同时强化传统玻璃加工业和新兴电商业发展,目前全村从事玻璃加工业的人数已达520多人,年产值一亿多元,村里新建了1500㎡电商服务中心,吸引创业户达到36户,开设网店100多个,线上销售超亿元。2024年建河村GDP实现2.35亿元,人平均入37830元。
生态筑基,宜居环境再升级。近些年来,建河村注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环境。一是实施农村改厕、垃圾处理、畜禽污染整治工程。全村新建公共厕所5座,农户冲水式改厕达96%以上,新增垃圾池16个,配备生活垃圾桶148个,达到收集不隔夜,保证日产日清。二是实施农村污水治理工程。铺设污水主管网2.8千米,并接入镇污水主管网。拆除3个养猪场和35个散养户圈舍,人居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三是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及村庄路网河道保洁提档升级工程。对所有农田进行秸秆还田,建成6千米长、3.5米宽全村循环路网,新建桥梁8座,完成全村6800㎡巷道改造,建立健全村庄道路和河道保洁队伍,常态化、机制化、全天候做好保洁工作。四是实施提升完善村卫生设施工程。新建227㎡村卫生室,经上级部门验收达标,并积极创建省级示范卫生室。五是实施森林村庄建设工程。建成2000㎡乡村绿地及1.5公里幸福河风光带,村庄内外绿地300多亩,停车场、健身场地、篮球场、绿化公园等设施齐全。六是实施管道燃气入户工程。2024年,建河村投入 200 万元,新建燃气管道4500米,已申请安装180户,已安装使用145户,成为恒济镇第一个全村使用管道燃气的村居,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六是实施住房改造提升工程,建河村以创建美丽乡村为抓手,对全村66户C、D级危房进行拆除改造,对老旧房屋全面整修,对45000㎡墙体外立面全面出新,高起点规划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新建4排48栋住宅楼,建筑面积达10000㎡,提升了群众居住幸福感。
民生为本,幸福指数节节高。支持和鼓励本村学子读书上大学,九年义务教育目标人群覆盖率达100%,巩固率96%以上,学前三年入园率达100%。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帮助群众投保,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群众人人享有健康教育、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治、妇幼保健、残疾人保健、老年人健康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村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基本养老服务补贴率覆盖率达50%以上。注重对村民的技术培训,帮助困难群众提供就业援助,将特殊困难家庭全部纳入低保,为患病家庭提供特别救助。经常组织各类文艺团体到村演出,丰富群众生活,积极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增强法制和网络文明意识,通过一系列举措促进了全村文明程度和村民文明素质的不断提升。
(局社事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