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农资讯 > 当前农事

泥鳅绿色安全养殖模式典型案例

发布日期:2025-07-28 17:11 [ ] 浏览次数:

泥鳅为底栖杂食性鱼类,适宜水温10—30℃,生长快,适应能力强。泥鳅养殖模式多样化,我省绿色安全养殖模式主要有池塘生态养殖模式。以下是省厅推荐的泥鳅绿色安全养殖模式典型做法。

一、技术要点

1.养殖条件。池塘有土池和水泥池两种,面积5亩以内为宜,水深1.5—2米,水源充足,周围无污染源,具有独立进排水系统,配备增氧机和尾水处理设施。土池埂需用砖石浆砌加固,淤泥厚度控制在20厘米以下。水泥池需铺设20厘米厚的底泥供泥鳅栖息。池塘上空架设防鸟网,进排水口设置防逃网。排水口附近设置鱼溜,便于捕捞和供泥鳅避暑。鱼溜一般为长方形,用水泥砌成或用塑料板围成,深10—30厘米左右,面积为池塘总面积的5%—20%。

2.苗种放养。9—10月份或3—4月份投苗。投苗前应使用生石灰等清塘消毒。消毒7—10天后,向池内注水50—70厘米,在池塘四角施发酵腐熟的有机肥150—200千克/亩,繁育天然饵料。施肥3—5天后,水体中轮虫、枝角类等饵料生物开始大量出现,可投放苗种。投苗时水温温差不应超过2℃,苗种规格3—6厘米/尾,每亩放养2—3.5万尾。苗种下塘前可用3%—5%的食盐水浸泡10—15分钟,然后清水浸泡10分钟,通过应激反应促使机体产生更多粘液来保护鱼体。购买的苗种须取得《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合格证》。

3.养殖管理。投饲遵守“四定”原则,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3%—5%,以2小时内吃完为宜。水温高于30℃或低于15℃时,泥鳅摄食量减少,可少喂或不喂。每周换水2次,每次换池水的三分之一,科学使用增氧机,保持良好水质。建议控制水体pH在7—7.5,溶解氧≥5毫克/升,透明度30厘米左右。

4.日常管理。每天巡塘,观察泥鳅摄食和生长情况。及时清理残饵及死亡个体,防止水质恶化和疾病的传播。在疾病流行季节,定期使用生石灰等对养殖池进行消毒。养殖用药参照《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不使用禁(停)用药物,遵守休药期规定。

二、泥鳅绿色安全养殖模式典型企业

连云港南元水产养殖场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墩尚镇新城村,主要经营泥鳅养殖、产品出口销售,泥鳅养殖面积180余亩,采用微生态制剂水质调控、病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措施,带动周边养殖户开展生态养殖并出口销售,年出口泥鳅650余吨,产值2210万元,为当地30多名农民提供就业岗位。

市水产站、市局渔业处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办公室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