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农资讯 > 当前农事

鲫鱼绿色安全养殖模式典型案例

发布日期:2025-07-23 17:42 [ ] 浏览次数:

鲫鱼肉味鲜美,营养丰富,为江浙沪一带群众喜食,属经济性食用鱼类。鲫鱼绿色安全养殖模式有鲫鱼套养草鱼生态养殖模式、鲫鱼套养鮰鱼生态养殖模式等,以下是省农业农村厅推荐的鲫鱼绿色安全养殖模式典型做法。

一、鲫鱼套养草鱼生态养殖模式

1.养殖条件。池塘水深以1.8—2.5米为宜,形状以东西向长方形为宜,具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进水口和排水口应分向设置,池底从进水口到排水口有15°的坡度。按照0.75—1.0千瓦/亩功率配置增氧设施,保证水体溶氧充足。进水口采用60目和80目双层长型筛网过滤进水,防敌害、虫卵及野杂鱼进入池塘。

2.池塘准备。上一养殖周期结束后排干池水,清除塘底过多淤泥,曝晒至池底龟裂。放养苗种前10天,每亩用100—150千克生石灰(水产用)或15—20千克含氯石灰(含有效氯25%以上)兑水后进行全池消毒。消毒一周后,池塘加注新水至0.8—1米。鱼种下塘前3天,池塘中施生物有机肥10—15千克/亩,提升水体肥度,培育浮游生物。

3.鱼种放养。鱼种要求活力好、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须经水生动物检验检疫机构检疫合格。通常情况下,3月下旬至4月下旬,投放鲫鱼、草鱼鱼种,并搭配一定比例的鲢、鳙,具体为:每亩池塘可投放50—100克的鲫鱼800—1200尾、500—1000克的草鱼300—350尾、250—330克的鲢鱼20—40尾、250—330克的鳙鱼40—60尾。

4.养殖管理。通常利用投料机自动投喂,5月底前投喂粗蛋白质含量为28%—30%的配合饲料,6月初后投喂粗蛋白质含量30%—33%的配合饲料,日投饲量占鱼体总重量的3%—5%,投喂坚持“定质、定位、定时、定量”的“四定”原则。正常天气条件下,每7—10天加水1次;高温季节,3—5天加水1次;每次加水10—20厘米。适时开启增氧机,保持养殖过程中池水溶解氧≥5.0毫克/升。养殖水质应满足以下要求:pH7.5—9.0,透明度30—40厘米,氨氮≤0.05毫克/升,亚硝态氮≤0.01毫克/升。

5.日常管理。每天早、晚各巡塘1次,观察鱼类活动和摄食情况,发现异常及时进行鱼体检查。病害防治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定期用碘制剂等高效低毒的消毒剂消毒水体;定期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壳聚糖等免疫调节剂,提高鱼体免疫力。养殖用药参照《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不使用禁(停)用药物,遵守休药期规定。

6.鲫鱼套养草鱼生态养殖典型企业。江苏银宝集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位于射阳县黄沙港南射阳盐场境内,现有养殖池塘8.69万亩,养殖品种主要有异育银鲫、草鱼、青鱼、斑点叉尾鮰等20余个淡(海)水品种,年产量8万余吨,产值10亿元,主要销往华东、东北和韩国等地区。

二、鲫鱼套养鮰鱼生态养殖模式

1.养殖条件。参照鲫鱼套养草鱼生态养殖模式。

2.池塘准备。参照鲫鱼套养草鱼生态养殖模式。

3.鱼种放养。鲫、斑点叉尾鮰、鲢、鳙鱼种投放在6月底前完成。鱼种放养前,在运鱼车内用聚维酮碘30克/立方米浸浴15分钟消毒。投放鲫鱼、斑点叉尾鮰鱼种,并搭配一定比例的鲢、鳙,具体为:每亩池塘可投放80—100克的鲫鱼1800—1900尾、90—100克的斑点叉尾鮰100尾、350—450克的鳙鱼50尾、300—350克的鲢鱼30尾。

4.养殖管理。投喂品牌鲫鱼颗粒饲料,斑点叉尾鮰、鳙鱼不单独投饲。投喂次数及投饲量:坚持“四定”原则投饲;6月份,每天分别在9:00、12:00和16:00投喂3次;7—11月,每天分别在8:00、11:00、14:00、17:00投喂4次,根据水温、天气、水质、鲫鱼的自身生长情况及摄食等情况酌情调整投饲策略。养殖水质管理要求:及时监测水质理化指标,根据水质优劣情况,施用行业内有良好声誉的水质调节投入品及兼用芽孢杆菌、光合菌、EM菌等微生态制剂。保持鱼类生长期内的池水透明度在20—30厘米,保证水质“肥、活、嫩、爽”。

5.日常管理。参照鲫鱼套养草鱼生态养殖模式。

6.鲫鱼套养鮰鱼生态养殖模式典型企业。宿迁市宿城区春湘鱼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宿迁市宿城区王官集镇万林村。合作社曾获农业农村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等荣誉称号,主要养殖鲫鱼、鮰鱼、鳙鱼、鲢鱼、黄颡鱼等,年生产成鱼约1000吨,带动附近养殖户50余人,为当地提供了30多个就业岗位。

(市水产站、市局渔业处)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办公室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