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农业 > 种植业

阜宁县绿色防控助力种业生产安全

发布日期:2025-05-22 14:22 [ ] 浏览次数:

立夏过后又到了水稻育秧的季节,眼下,阜宁县水稻育秧工作全面启动,在郭墅镇刘李村杂交水稻制种繁育基地一派繁忙景象,这里正在积极开展水稻浸种、包衣等种子处理技术工作,全力预防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等种传病害的发生,为杂交水稻的健康生长保驾护航。为应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等种传病害的威胁,近年来,在省市植保部门指导下,阜宁县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全面推广浸种、包衣等种子处理技术,通过“绿色防控+全程检疫”双管齐下的策略,有效控制病害传播风险,保障种子生产安全,为区域种业发展注入科技动力。

科学浸种,筑牢第一道防线。浸种是杂交水稻种子处理的关键环节之一。在制种基地,工作人员将精心挑选的杂交水稻种子按照严格的比例放入装有浸种药剂的容器中。据介绍,他们选用的是20%噻唑锌悬浮剂200倍液进行常温浸种36小时,这种药剂能够有效渗透到种子内部,杀死隐藏在种子内的细条病等病原菌,同时还能促进种子的萌发和生长。“通过科学的浸种处理,不仅可以有效预防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等种传病害的发生,还能提高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为后续的秧苗生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基地技术负责人王刚向大家介绍道。

精准包衣,打造健康保护罩。除了浸种,包衣也是基地高度重视的一项种子处理技术。在包衣作业现场,一台台先进的包衣机正在高效运转,将调配好的种衣剂均匀地包裹在经过浸种处理后的水稻种子表面,形成了一层牢固的保护膜。“我们推广使用的种衣剂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如杀菌剂、杀虫剂、微量元素等,这层保护膜就像给种子穿上了一件‘防护服’,不仅可以防止种子在播种后受到土壤中病菌和害虫的侵害,还能为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提供养分,增强幼苗的抗逆性。”县植保站技术人员详细讲解了包衣技术的优势。经过包衣处理后的种子,不仅色泽鲜艳、颗粒饱满,而且种子包衣率达90%以上,为杂交水稻的茁壮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综合施策,确保生产全程安全。在开展浸种、包衣等种子处理技术的基础上,阜宁县杂交水稻制种繁育基地还构建了一套完善的全程防控体系,以应对水稻细条病等种传病害的威胁。全县所有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严格执行检疫制度,对调入的亲本种子需严格开展源头的检疫检查,防止带有病菌的种子进入生产基地;在田间管理过程中,加强对水稻生长状况的监测,秧苗移栽前要用好“送嫁药”,分蘖末期、孕穗末期及时用药预防,一旦发现疑似病害症状,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和处理。同时,通过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制种企业和农户对种传病害的认识和防控意识,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能够落实到位。

展望未来,助力种业健康发展。杂交水稻的制种工作关乎着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的大局,通过开展科学的种子处理技术,预防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等种传病害的发生,不仅可以提高杂交水稻的产量和质量,还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积极开展水稻浸种、包衣等种子处理技术工作,为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的健康发展树立了良好的典范,更为保障国家种业安全与粮食产能提供了实践范本。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一项项先进的农业技术正在落地生根,结出累累硕果,为杂交水稻的种业发展撑起了一片广阔的蓝天。

(阜宁县农业农村局)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办公室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