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农资讯 > 当前农事

鳊鱼病害防控技术要点

发布日期:2025-05-22 15:23 [ ] 浏览次数:

一、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

1.主要病原:嗜水气单胞菌、维氏气单胞菌等细菌。

2.流行特点:该病流行范围广、流行季节长,在6–9月易发,且在水温10–35℃时均可发病。

3.主要症状:病鱼头部、眼眶周边、下颌、鳃盖、胸鳍基部或背鳍后的体表充血发红,肛门发红,轻压腹部,肛门有淡黄色积液流出。鳃丝淤血或苍白;肝、脾、肾或胆囊肿大;肠系膜及肠壁充血,肠内无食物,有淡黄色或红色积液。

4.治疗措施:外用:全池泼洒消毒剂溴氯海因粉(水产用)、聚维酮碘溶液(水产用)或次氯酸钠溶液(水产用)(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内服:饲料拌喂恩诺沙星粉(水产用)、盐酸多西环素粉(水产用)或氟苯尼考粉(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5.注意事项: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治疗期间,开动增氧机,保障充足溶氧;及时打捞死鱼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调控水质、底质,保持水质清新良好;避免大剂量频繁使用消毒剂、杀虫药。

二、指环虫病

1.病原:斧颈指环虫、大钩指环虫等指环虫。

2.流行特点:流行于春末夏初和秋季,水温15–25℃易发。

3.主要症状:病鱼鳃粘液增多,全部或部分呈苍白色;严重感染的鳃明显浮肿,鳃盖微张,病鱼浮游近水面,游动缓慢。显微镜检查发现鳃丝附着大量虫体。

4.治疗措施:外用:全池泼洒敌百虫溶液(水产用)或甲苯咪唑溶液(水产用),杀灭鱼体寄生虫。内服:采用饲料拌喂复方甲苯咪唑粉、阿苯达唑粉(水产用)(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

5.注意事项:池塘泼洒敌百虫或甲苯咪唑后,需要开增氧机防范缺氧;5–7天后应从池塘抽检鱼样,显微镜检查鱼鳃丝,如果仍有较多虫体,需重复杀虫1次。

三、车轮虫病

1.主要病原:显著车轮虫、网状车轮虫等车轮虫。

2.流行特点: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可引起病鱼大批死亡。水温15-25℃时易发。

3.主要症状:病鱼体色发黑,摄食下降,在水面离群缓游,惊扰后成群绕池边狂游;体表和鳃丝粘液增多,鳃丝肿胀、泛白;显微镜检查鳃丝表面附着大量虫体。

4.治疗措施:外用:杀虫剂可选择全池泼洒硫酸铜硫酸亚铁粉(水产用)(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内服:可采用饲料拌喂苦参末、雷丸槟榔散等中药类驱虫药(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

5.注意事项:硫酸铜有杀藻作用,使用后注意增氧、肥水和培藻;硫酸铜不能与含氯石灰同时使用。

四、锚头鳋病

1.病原:鲤锚头鳋。

2.流行特点:流行于春末夏初和秋季,水温15–25℃时易发。3.主要症状:病鱼在水中跳跃,打转或狂游,食欲减退,离群独游,鱼尾鳍上翘露出水面。鱼皮肤、鳍条或口腔等部位,出现红肿溃疡斑点,肉眼可见挂有白色“针状物”;病鱼鳃丝末端呈现发炎、肿胀、发白乃至溃烂等症状,俗称“鳃蛆病”。

4.治疗措施:外用:可采用全池泼洒敌百虫溶液(水产用),或高效氯氰菊酯溶液(水产用),杀灭鱼体寄生虫体。内服:可选用饲料中拌喂苦参末、雷丸槟榔散等中药(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

5.注意事项:池塘泼洒敌百虫或高效氯氰菊酯,需要先稀释,后全池均匀泼洒,并开增氧机防范缺氧;5—7天后应从池塘抽检鱼样,如果仍有较多虫体,需重复杀虫1次。

五、头槽绦虫病

1.病原:头槽绦虫。

2.流行特点:流行于春末夏初和秋季,水温15-25℃时易发。3.主要症状:病鱼体色发黑、瘦弱,在水面离群独游,口常张开。解剖鱼肠道有大量白色带状虫体且头部呈心形。

4.治疗措施:内服:饲料拌喂吡喹酮预混剂(水产用)、阿苯达唑粉(水产用)、雷丸槟榔散或川楝陈皮散(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

5.注意事项:内服驱虫药物7–10天后,水体泼洒敌百虫溶液(水产用),控制水体中绦虫幼虫和剑水蚤。


(市水产站、局渔业处供稿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办公室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