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全国植物检疫性病害。近几年我市各地强化检疫监管、种子处理、药剂封控等措施,该病害未在我市再次发生。为切实有效阻截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在我市侵入危害,保护我市水稻制繁种子生产安全,制定防控技术意见。
一、防控目标
聚焦重点区域,加强检疫监管、源头阻截、监测预警、全程防控,提升主动预防、综合治理和应急处理能力,力争水稻制繁种田不发生疫情;确保新发疫点早发现、早处置,新发疫点处置率100%。
二、主要技术
实行“源头管控、预防为主、全程防控、分区治理”防控策略。在全面开展检疫监管和监测预警的基础上,水稻制繁种田推行种子处理、秧田期预防、大田适期防控或预防的全程防控措施。
1、加强源头检疫管控。
一是严格调运检疫。加强对外地调入的水稻种子检疫,查验检疫证书,水稻制繁种区重点查验原种来源和检疫证书,对由疫情发生的重点地区调入的种子进行复检;二是规范产地检疫。严格按照产地检疫规程开展田间检疫,确保调查频次和面积,产地检疫合格的认真核定产量后签发证书。三是及时检疫处置。制繁种发病田块坚决不予签发产地检疫合格证,并依照《植物检疫条例》相关规定监督生产者及时处置疫情、销毁染疫种子或改变用途。对新发疫点要依法采取科学有效措施予以铲除,并及时开展染疫种苗溯源监管,严格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和造成疫情传播扩散的典型案例。
2、加强疫情监测调查。
充分发挥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监测点的监测预警作用,对杂交稻制种基地要全面普查;台风、暴雨后要开展专项调查,加大调查频次和覆盖面。一旦查见疑似疫情,要及时采样鉴定,疫情确认后按照国家相关程序及时准确上报。各地要根据监测调查情况,加强疫情发生动态与趋势分析研判,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科学防控。
3、落实关键技术措施。
在监测调查的基础上,积极主动落实防控关键技术,加强综合治理和预防控制,阻截疫情扩散危害。一是种子处理。全面推行药剂浸种。可用20%噻唑锌200~400倍液常温浸种36~48小时后催芽播种;或使用40%三氯异氰尿酸300~600倍液浸种12小时,清水洗净后,再用清水浸种12小时后催芽播种。二是带药移栽。坚持秧田预防和大田控制相结合。在移栽前2~3天对苗床或育秧盘进行喷药预防,防止带菌秧苗进入大田,预防大田早期病菌侵染,药剂可用噻唑锌、噻霉酮、噻菌铜等。三是药剂封控。水稻制种基地在分蘖末期和孕穗末期施药主动预防。发生疫情的种植区域要及时全面药剂封控,并对周边区域扩大范围施药保护。5~7天后再次用药防控。药剂可选用噻唑锌、噻霉酮、噻菌铜、春雷·噻唑锌、丙硫唑、氯溴异氰尿酸、王铜、春雷霉素、四霉素、解淀粉芽孢杆菌LX-11等。四是科学用药。用足药量、水量,围绕发病中心由外而内进行喷药。遇台风、暴雨及时补治。注意药剂轮换使用,生物药剂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使用。五是农业措施。要加强肥水管理,做好健身栽培,配方施肥、浅水勤灌,避免病田水流向非病田,阻止病菌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