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农业 > 种植业

大丰“蓝莓达人”返乡创业

发布日期:2025-04-02 09:08 [ ] 浏览次数:

3月19日,春光明媚。走进大丰区大桥镇农业园区的蓝莓种植基地,一排排整齐的白色大棚在蓝天映衬下格外醒目。掀开棚帘,一米多高的蓝莓树整齐排列,枝头缀满乌蓝色的果实,薄薄的果粉在阳光下泛着微光,煞是好看。

“走,近距离看看我们大丰的蓝莓长啥样。”说着,基地负责人任华戴好手套,将我们带到一排蓝莓前开始介绍。“蓝莓越新鲜,表面的果粉就越浓。中心周围这种蓝得发黑的,基本上就是十成熟,今年虽是头一年挂果,但已经供不应求了。”任华语气里满是自豪。

任华是土生土长的大丰人,与蓝莓结缘已有十余年。2014年,他到山东学习露天蓝莓种植,从育苗到挂果,从病虫害防治到市场开拓,凭着一股韧劲,在山东承包了百亩“蓝莓庄园”。然而,每次回乡,他总有些遗憾:“超市里的蓝莓包装精美,但大多是从外地长途运输来的,价格高不说,口感也打了折扣。”一颗让家乡人吃上“家门口鲜果”的种子,在他心里悄然生根。

2024年,任华带着十多年的技术积累回到大丰,在大桥镇农业园区承包了10座大棚,建成31.5亩蓝莓基地。“离大丰最近的蓝莓种植区也要近200公里,经过包装、采摘、运输等环节后到大丰人手里至少两三天。现在上午采摘,下午就能上水果店和超市的货架。”任华说道。

与传统露天种植不同,任华选择了“高标准大棚+基质栽培”模式。走进棚内,地面铺着防草毡布,数百个“大花盆”整齐排列,盆中蓝莓树根系深扎于特制基质。“土壤酸碱度、水肥比例全靠数据调控,温度超过28℃自动通风,虽然大棚种植的投入是露天种植的4倍,但比露天种植抗灾能力强,品质也更好更稳定。”任华介绍道。

基地引进了F6和L11两个优质品种,前者果香浓郁,后者果肉厚实、汁水充盈。去年5月种下的幼苗,11月便迎来初挂果,今年2月底进入采摘期,可持续至5月初。“因为是第一年种植,我们产量估算较为保守,按一亩地400棵苗,每棵苗1.2公斤产量算,估计亩产近千斤,明年只多不少,价格好点的能卖到一斤六七十元。”任华掰着手指算账。

尽管售价不低,但“新鲜直达”的优势让本地市场迅速打开。我们看到,几名女工正戴着手套娴熟采摘,指尖轻捏间,成熟的蓝莓落入收纳盒。“上量的时候每个工人每天能采摘八九十斤,按每斤1.3元的计价工资,一天也有100多元收入。”任华告诉记者,目前,基地长期雇佣数名周边村民,负责修剪、除草、采摘,月均增收3000余元。

“眼下主打本地商超、水果店,等产量上来,还要把蓝莓卖到上海、嘉兴。”任华规划着未来。“蓝莓虽小,但能带着乡亲们一起增收致富,也希望通过采摘活动,带动周边的乡村旅游发展。”从山东的百亩露天田到大丰的智能大棚,任华用十年光阴,把异乡的种植经验化作家乡的情感联结。蓝莓的丰产期将至,这片蓝莓园正酝酿着更馥郁的果香,等待更多大丰人前来品尝这份“家门口的甜蜜”。(薛思思 卞婧 倪思远 来源:盐阜大众报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办公室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