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市小麦穗期病虫将呈中等偏重的发生趋势,其中小麦赤霉病偏重-大流行,小麦白粉病中等偏重发生;麦穗蚜中等偏重发生;麦粘虫沿海偏轻-中等发生,其它地区轻发生。
一、主要病虫发生趋势
1、赤霉病。
一是抗耐病性品种种植面积不足。今年我市小麦种植品种主要有镇麦、扬麦、西农979、淮麦系列等,品种多且杂,部分地区赤霉病感病和高感病品种面积占比较高,如西农979、郑麦1860等为高感赤霉病品种。这些品种抽穗扬花期间遇“暖阴雨”适宜天气,赤霉病自然发病均很严重。二是田间初侵染源充足。受耕作制度、秸秆还田等因素影响,田间菌源量充足。据4月8日-9日普查,全市平均稻桩子囊壳枝带菌率为1.19%,高于特大发生2012年(1.06%)。大丰、阜宁、响水稻桩子囊壳枝带菌率,分别为4.72%、1.94%、1.26%,低于去年同期,仍满足大流行条件。随着后期气温继续回升,麦田稻桩子囊壳形成将进一步加快,田间稻桩子囊壳带菌率还将进一步上升。三是麦子生育进程差异大、易感病期长。受上年晚播比重大,播期长因素影响,小麦生育期进程不整齐。据各地近期剥查麦子生育进程,今年小麦生育进程总体与去年略迟3-5天,不同田块间差异较大,其中杂交稻制种茬、旱茬春性、弱春性旋耕小麦田等生育期早的齐穗期在4月15-19日,大面积小麦齐穗期集中在4月22-29日,部分晚播麦田将在4月底-5月初齐穗。小麦易感病生育期持续较长,赤霉病菌侵染概率风险较高。四是气象条件适宜。根据气象部门4月10日预测,4月中下旬到5月上旬我市将有3次降水过程,分别在4月14-15日、4月21-22日、4月27-30日前后,降水量较常年偏少0-1成,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1℃。降雨时段与小麦主体扬花时段重合,今年小麦赤霉病偏重-大流行风险极大。
2、白粉病。
最早阜宁2月4日查见,较去年略迟。今年早春气温偏高、降雨偏少,整体病情发展缓慢。据4月8-9日普查,全市小麦白粉病平均病田率11.3%,平均病株率1.07%,低于去年。但我市小麦主栽品种均属中高感白粉病品种,4月中下旬多雨、适温的天气,小麦白粉病病情将呈急剧上升趋势,预计今年小麦白粉病自然发生将中等-偏重发生。
3、麦蚜。
发生较为普遍,个别早播田块蚜量较高。据近期全市普查,平均有蚜田率83.2%,平均百株蚜量138.1头(0-1300),明显高于去年同期(20.4头)。前期未防治田块,虫量较高,局部田块百株蚜量达3000头。随着气温进一步升高,若不及时防治,后期蚜虫爆发风险较大,危害小麦灌浆结实。预计今年麦蚜自然发生程度可达中等偏重发生。
4、麦粘虫。
最早东台3月1日性诱(海边)始见,单芯累计188头。草把诱卵4月10日,百把55卵块数。阜宁、射阳智能性诱发现少量成虫。预计3龄幼虫盛期在4月下旬,后期随着南方虫源不断迁入,田间落卵量将进一步增加。预计沿海地区偏轻-中等发生,其它地区轻发生。
5、其它病害。
茎基腐病盐都、大丰地区零星发生。锈病田间暂未查见。由于小麦条锈病重发品种种植面积仍然偏大,局部重发流行的风险高。
二、防治技术意见
各地要重视以小麦赤霉病为主的麦子穗期病虫防治工作,立足病虫重发生、大流行,坚持“主动出击,积极预防”的防治策略,坚持“齐穗零星见花喷药”的技术措施,深入宣传发动,大力推进植保专业化防治,确保第一遍药剂适期使用全覆盖,全力打胜小麦穗期病虫防治总体战。
1、明确重点,病虫兼治,打好总体战。
打好以小麦赤霉病为重点、兼顾白粉病、蚜虫、麦粘虫、锈病的穗期病虫害防治总体战。
2、抓住适期,全面用好第一遍药,隔5-7天用第二遍药。
在防控时间上,要牢牢掌握小麦扬花初期第一遍药的关键时期。小麦齐穗零星见花全面用好第一遍药,做到“扬花一块,防治一块”,隔5-7天再施用第二次药。期间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趋势,若遇阴雨、露水和大雾天气且持续3天以上,或10天内有5天以上阴雨天气等特殊天气时可提前施用第一次药,雨后立即补防,确保所有小麦扬花初期全面、足量用药一遍。对高感品种、生育期极不整齐和扬花期遇连阴雨天气的区域或田块,第一次药后5天左右开展第二次防治。扬花期遇阴雨天气,可选择雨隙或抢在雨前施药,药后6小时内遇雨要及时补治。
同时穗期要密切注意麦穗蚜及宁麦、镇麦、扬麦、淮麦等品种小麦叶锈病的发生,凡有蚜穗率在20%以上,叶锈病病叶率在5%以上的田块要立即用药防治。
3、选用对路药种,用足药量。
防治赤霉病:及时主动、足量喷施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叶菌唑等高效防病害降毒素药剂及其复配制剂,以减轻病害发生程度,降低真菌毒素污染风险。
用药策略上,第一次扬花初期用药选用抑制赤霉病孢子萌发的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如氟唑菌酰羟胺、氰烯菌酯、吡唑醚菌酯等药剂,第二次用药选用抑制菌丝生长的三唑类药剂,如丙硫菌唑、叶菌唑、戊唑醇,以及氰烯菌酯等药剂,第二次严禁使用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如吡唑醚菌酯、嘧菌酯等)。要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停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单剂及其复配制剂,确保防治效果。以小麦赤霉病防控药剂减量作为实现全年农药减量目标的重要抓手,优先选用上述制剂亩用量低的高效药剂,大力压缩亩用量超过80克(毫升)的药剂。
防治白粉病、锈病,可选用丙硫菌唑•戊唑醇、环丙唑醇、氟环唑等杀菌剂及时喷药防治。防治蚜虫,可选用啶虫脒、吡虫啉、吡蚜酮、联苯·噻虫胺等药剂及其复配剂喷雾防治。沿海麦区需注意小麦粘虫的防控。
4、正确施药,确保效果、药肥混喷,保粒增重。
大力推广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静电喷雾器等高效施药器械,用足药量和水量,机动弥雾、静电喷雾亩用水量15-20kg,植保无人机防控小麦赤霉病用水量每亩1.5-3L,添加增效助剂,加入叶面肥与抗逆增产植调剂(氨基寡糖素、二氢卟吩铁、芸苔素内酯、噻苯隆等),保粒增重。
5、注意事项。
①施药时避免身体直接接触药液,要戴好口罩等防护用具。
②放蜂、养蚕区域慎用啶虫脒、吡虫啉等新烟碱类、菊酯类农药及其复配剂,慎用植保无人机及自走式喷杆喷雾机防治,避免药液漂移产生危害。
③农药包装袋(瓶)要多次用清水冲洗,减少袋内农药残留。并及时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至农药经营门店,不得随意丢弃,更不能抛入河塘中,避免污染农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