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农业 > 种植业

秋播麦田种子处理和杂草防除技术意见

发布日期:2025-10-20 16:55 [ ] 浏览次数:

秋播期间是防治麦田病虫草害的关键时期,尤其对种传病害、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等的防治十分重要。我市麦子秋播期间病虫害主要防治对象是:麦类黑穗病、纹枯病、茎基腐病、小麦全蚀病、小麦根腐病、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等。各地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分区施策、节本增效”原则,综合利用多种防治措施,切实提高小麦秋播质量,实现农药减量控害。具体措施如下:

一、秋播种子处理技术

为进一步提高秋播小麦种子药剂处理覆盖率,减少“白籽下地”,各地要加强宣传力度,实现秋播小麦种子处理技术四个“全覆盖”:小麦茎基腐病、黑穗病、全蚀病、根腐病等病害发生区以及纹枯病和地下害虫、蚜虫重发区全覆盖;草害综合治理及相关试验展示区全覆盖;小麦制种田全覆盖;旱茬麦区全覆盖,力争种子处理覆盖率达到95%以上。

1、强化检疫,防止危险病虫传播。严格把好种子调运检疫关,未经检疫合格的一律不作为种子使用。

2、选用抗、耐病品种,播前选种、晒种。优选抗病品种,在播种前抢晴晒种1-2天,同时精选种子,淘汰病粒、秕粒,减少和杀死部分种子病菌,提高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增强抗病性。

3、做好种子处理,预防种传、土传病害及地下害虫。

种子药剂处理可有效预防多种小麦种(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同时能够促进小麦全苗、匀苗、壮苗,是推动农药使用减量化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小麦纹枯病、腥黑穗病、全蚀病、根腐病、茎基腐病等发生呈逐年加重趋势,对小麦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

对小麦茎基腐病,可选用三氟吡啶胺、咯菌腈、吡醚·咯·噻虫、吡唑酯·丙硫·噻虫嗪、唑醚·灭菌唑等药剂;对黑穗病,可选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苯醚·咯菌腈、唑醚·灭菌唑等悬浮种衣剂(种子处理悬浮剂);对全蚀病,可选用硅噻菌胺、苯醚甲环唑、苯醚·咯·噻虫等悬浮种衣剂;对纹枯病,可选用烯肟·苯·噻虫、苯醚甲环唑、戊唑·吡虫啉等悬浮种衣剂;对地下害虫及蚜虫,可选用噻虫嗪、吡虫啉、噻虫胺等悬浮种衣剂;对多种病虫混合发生田块,可选用戊唑·吡虫啉、苯醚·咯·噻虫、烯肟·苯·噻虫等悬浮种衣剂,实现“一拌多防”的效果。

拌种时可添加芸苔素内酯、氨基寡糖素、二氢卟吩铁、免疫激活蛋白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免疫诱抗剂,提高小麦出苗率和抗逆性。

大麦:可选择萎锈·福美双悬浮种衣剂处理,能有效预防大麦条纹病、黑穗病和纹枯病的发生。

4、安全用药

根据药剂标签推荐的剂量及方法,规范开展种子药剂处理;大力推广专用器械包衣(拌种),提高种子药剂处理质量,确保种衣剂(拌种剂)均匀覆盖在种子表面,切实提高种子包衣(拌种)效果;要现包(拌)现用,当日播完。慎用水溶性液剂、水乳剂型药剂拌种,以免影响出苗。迟播麦田种子药剂处理要注意低温条件下安全用药。

二、秋播麦田除草技术

树立“稻麦田杂草周年综合治理”理念,充分发挥农业措施压低杂草发生基数的作用;重点防除菵草、看麦娘属、早熟禾、硬草等禾本科杂草,猪殃殃、繁缕、播娘蒿等阔叶类杂草。关口前移,坚持“前封后杀、综合治理”的原则,充分发挥深耕深翻等农业措施的作用,坚持“治早治小”原则,重抓冬前杂草敏感期,科学推广“土壤处理为重点、茎叶处理为补充”的杂草化学防控技术,分类指导、科学防控,降低除草剂药害发生机率,力争麦田杂草防除处置率达90%以上、综合防除效果达90%以上,杂草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

1、农业控草

使用合格的商品化种子,强化种子调运检疫,降低种子携带草籽比例。推行适期播种,平整土地,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完善田间沟系配套,保持良好的土壤墒情,培育壮苗压草,减轻杂草发生危害。

2、生态控草

及时清除田边、埂边和沟渠边等“四边”杂草,有效减轻外源杂草进入麦田发生危害;结合周期性深翻(或深旋)整地,将土壤表层的杂草种子翻埋于深处,创造不利于杂草出苗的生态环境,降低杂草发生基数。

3、化学控草

坚持因苗、因田施策,抓住播后苗前、小麦齐苗期和返青拔节前3个麦田杂草防控关键时期,合理选择药剂品种,有效减轻麦田杂草发生危害、降低除草剂药害风险,争取麦田杂草防控主动权。

(1)播后苗前土壤封闭处理阶段:

小麦播后苗前、土壤墒情适宜时,可选用氟噻草胺(或丙草胺)+吡氟酰草胺(或氟吡酰草胺)+异丙隆、丙草•异丙隆、氟噻•吡酰•呋等土壤封闭处理剂;上年多花黑麦草、大穗看麦娘发生严重的旱茬麦田,可选用砜吡草唑及其复配剂进行封闭处理。每亩用水量以30~40kg为宜。

大麦播后苗前,可使用异丙隆封闭处理。

(2)“封杀”结合阶段:

在小麦齐苗期、土壤墒情适宜时,选用具有封闭处理和茎叶处理双重活性的除草剂品种或复配组合,如吡酰•异丙隆、吡酰•异丙隆+氟噻草胺、异隆•丙•氯吡或“异丙隆+封闭药剂”等,进行“封杀”除草,每亩用水量20~30kg为宜。

(3)茎叶处理阶段:

小麦3-5叶期,根据田间残留草相草龄合理选择有针对性的除草剂品种,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田块,可选用甲基二磺隆、甲二•异丙隆、唑啉•炔草酯、氟唑•炔草酯、氟唑磺隆•甲基二磺隆、氟唑•异丙隆、环吡•异丙隆等药剂进行茎叶处理;以阔叶草为主的田块,可选用氯氟吡氧乙酸、2甲4氯、2甲•双氟、唑草•苯磺隆、双氟•唑草酮、双氟•氟氯酯、氟吡•双氟、氟吡•双唑酮等药剂进行茎叶处理,每亩用水量15~20kg为宜。

4、注意事项:

(1)把握适期,科学用药。要根据苗情、草情、墒情、气候等因素,因地制宜开展杂草防除。冬前茎叶处理,宜在小麦3叶1心后,杂草基本出齐时进行,要注意避开低温寒流;冬后杂草防控,严格掌握在小麦拔节前用药。播种后不能立即进行土壤封闭。要根据田间草相或上年度杂草发生情况,合理选择对路除草剂;要轮换用药,延缓抗药性产生和发展。要合理混配使用除草剂品种,降低药害风险,苯醚甲环唑与氯氟吡氧乙酸混用易产生药害。另外,由于后茬水稻对砜吡草唑敏感,后茬种植水稻的麦田不推荐使用。

(2)根据土壤墒情合理选择用水量,冬前土壤封闭田间干旱时,可趁雨后及时施药,或通过人工造墒或加大用水量提高土壤封闭效果,封闭用药后土表不能积水。如遇长时间降雨或暴雨,及时清沟理墒、排水降渍,降低药害风险。大小麦播种时根据土壤墒情适度镇压,土壤紧实度高,可提高封闭化除的效果。

(3)选择在气温5℃以上晴好天气施药。阴雨天、大风天禁止用药,以防药效降低及雾滴飘移产生药害。异丙隆、甲基二磺隆、二磺·甲碘隆、唑草·苯磺隆等在强寒流前后用药易导致小麦冻害,尤其要避开第一次强寒流前后用药,降低药害风险。

(4)合理选择对路除草剂,交替轮换用药,避免长期单一使用同一作用机理的除草剂品种,以延缓抗药性产生和发展。合理混配使用除草剂品种。炔草酯、唑啉草酯等与激素类除草剂混用易产生药害。苯醚甲环唑与氯氟吡氧乙酸混用易产生药害。

(5)施药结束后,请将农药包装废弃物及时送至指定回收点,请勿随意丢弃,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办公室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