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近期蔬菜病虫会商,结合春夏季茄果类生长情况和天气情况综合分析,当前茄果类蔬菜病虫害总体中等偏轻发生。已发生病虫有灰霉病、白粉病、早疫病、褐斑病、病毒病、烟粉虱、蚜虫、斑潜蝇等,各地监测点具体发生情况与防控措施如下:
一、病虫害发生情况
1、灰霉病:茄果类蔬菜常发病害,总体发生轻于去年。主要危害茄果类、瓜类和叶菜类蔬菜。
番茄灰霉病:保护地,全市番茄灰霉病平均病株率20.5%,病叶率0.5%,病果率3.6%,轻于上年同期(6.1%,0.2%,4.8%)。其中东台病株率0.8%(0-8%);大丰病株率15.3%(0-46.7%),病果率2.9%(0-15%);亭湖病株率3.7%(0-30),病叶率0.8%(0-6%);盐都病株率4.2%(0-8%),病果率2.8%(0-6%);阜宁病株率为3.6%(0-20%),病叶率为0.1%(0-0.5%);响水病株率为16.3%(0-68%),病果率为5.2%(0-17.3%)。茄子灰霉病:保护地,东台病株率0.4%(0-4%),盐都病株率为6%(0-20%),病叶率为4%(0-10%);辣椒灰霉病:东台病株率1.1%(0-8%)。
2、辣椒白粉病:盐都病株率6.7%(0-40%),病叶率4.2%(0-25%)。
3、辣椒褐斑病:保护地,东台病株率40%(0-100%),病叶率9%(0-60%),略轻于上年。
4、番茄早疫病:轻发生。东台病株率0.3%(0-4%),病叶率0.02%(0-0.3%);盐都病株率2%(0-10%),病叶率1%(0-5%)。
5、番茄叶霉病:东台病株率0.2%(0-4%),病叶率0.02%(0-0.3%)
6、辣椒脐腐病:盐都病棚率40%,病株率10%(0-40%),病果率7.5%(0-40%);
7、辣椒青枯病:滨海病株率7.3%(0-20%),5/15病株率1.2%(0-4%)
8、辣椒病毒病:东台病株率0.6%(0-4%),轻于上年。
9、烟粉虱:轻发生。总体发生轻于上年同期。
辣椒上:全市平均百叶成虫31.4头,其中滨海百叶虫量83.5头(33.3-196.4);东台百叶成虫5.2头(0-50);建湖百叶成虫5.6头(0-17)。番茄上:射阳百叶虫量4.5头(0-13.3)。茄子上:东台百叶虫量5.1头(0-40)。
10、蚜虫:总体轻发生。
保护地,辣椒上,东台百株蚜25头(0-400),射阳百株蚜量2.3头(0-8),阜宁百株蚜量2600头,滨海蚜株率2.5%(0-10%),百株蚜量7头(0-25)。茄子上,东台百株蚜11.4头(0-200),建湖百株蚜量7.6头(0-53),射阳百株蚜量3.7头((0-14)。番茄上:保护地,阜宁蚜株率6.6%(0-30%),百株蚜量95.6头(0-980),射阳百株蚜量10.2头(0-26)。
11、斑潜蝇
东台虫株率1.2%(0-12%),百叶虫道0.9条(0-4);大丰虫株率19.4%(0-60%),百叶虫道34.8条(0-153.3)。
二、发生趋势分析
5月下旬以后,随着气温逐步升高,利于烟粉虱、蚜虫、斑潜蝇、早疫病、褐斑病、病毒病等病虫的发生与蔓延,预计茄果类蔬菜病虫害总体呈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趋势。因此,各地要加强病虫情调查,强化技术指导,因地制宜采用农业、物理措施及生物化学农药,科学开展防治,减少病虫危害损失,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防治意见
1、生态调控:浇水时切忌大水漫灌,要及时通风降湿,降低棚内湿度,通过生态调控可有效减轻病害的发生程度。
2、色板诱杀:大棚每亩悬挂商品色(黄、蓝)板30-40块,悬挂高度以色板底端高出作物5-10cm为宜,诱杀烟粉虱、蚜虫、斑潜蝇、蓟马等成虫,压低发生基数。
3、化学防治:优先选用苦参碱等生物农药。遇连阴雨天气,提前使用烟剂熏烟,主动预防病害。
⑴辣椒上,以防治烟粉虱、蚜虫、灰霉病、褐斑病为主。防治烟粉虱、蚜虫可选用双丙环虫酯、溴氰虫酰胺、苦参碱、氟吡呋喃酮等药剂;防治灰霉病、褐斑病、炭疽病、白粉病等病害可加用异菌脲、氟菌·肟菌酯、啶氧菌酯等药剂。
⑵番茄上,以防治灰霉病为主,选用氟菌·肟菌酯、啶酰菌胺、啶酰·腐霉利、啶菌噁唑、唑醚·啶酰菌、啶菌噁唑·嘧菌环胺、啶酰·咯菌腈等药剂,兼治菌核病等病害。也可使用腐霉利、腐霉·百菌清、异菌·百菌清、菌核净等烟剂烟熏。
⑶茄子上,以防治蚜虫、烟粉虱、灰霉病、斑潜蝇为主,防治灰霉病可选用氟吡菌酰胺·嘧霉胺或二氯异氰尿酸钠等药剂;防治蚜虫、烟粉虱用苦参碱、氟吡呋喃酮;鉴于目前茄子上没有斑潜蝇登记药剂,可选用乙基多杀菌素等兼治。茄子蓟马可在防治蚜虫、烟粉虱时兼治,也可选用哒螨灵烟剂烟熏。
四、注意事项
1、严格按照农药标签标注说明书中使用范围、推荐药剂量、施药方式精准防治;
2、采摘期严格选药。采摘期的害虫防治,优先选用绿僵菌等微生物农药、苦参碱等植物源农药,以及乙基多杀菌素等安全间隔期符合要求的化学农药和高效助剂进行联合使用,7-10天用药一次;
3、注意高温施药安全,施药者要做好喷施保护,防止中毒事故的发生,同时确保蜜蜂、家蚕、鱼类等其它生物安全;
4、做好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集中处置,避免污染农业生态环境;
5、施药时应使用高效药械施用,提高农药利用率,提升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