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名】CladosporiumcucumerinumEllisetArthur
【英文名】ScabofCucurbits
【中文异名】黄瓜黑星病菌
【分类地位】无性态真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枝孢属
【国内外分布】世界性病害。国外主要分布于北美、欧洲、东亚、南亚和非洲的部分地区。目前我国在河北、吉林等省发生。
【寄主范围】以黄瓜为主,也可侵染甜瓜、南瓜、冬瓜、西瓜和西葫芦等葫芦科植物。
【症状特点】此病全生育期都可发生,主要为害生产点、嫩茎、叶片及幼瓜。病叶初期呈褪绿小点,扩展后为近圆形淡黄色病斑,后期呈穿孔呈星状开裂。茎蔓、叶柄、果柄也可受害。果实病斑初期淡黄褐色,水渍状,后期暗褐色,病部凹陷、龟裂。
图1黄瓜叶片发病症状
图2 甜瓜叶片发病症状
图3 黄瓜果实发病症状
图4 甜瓜果实发病症状
图5南瓜果实发病症状
【生物学特性】PDA培养基上菌落为圆形、平展、绒状、黑绿色。病菌菌丝白色至灰色,具分隔。分生孢子梗细长,丛生,褐色或淡褐色,形成合轴分枝。分生孢子近梭形至长梭形,串生,具0-2个隔膜,淡褐色,淡褐色。
【发病条件与传播途径】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丛随病残体越冬。带菌种子也可引起发病。该病属低温、耐弱光、高湿病害。病菌生长发育温度2~35℃,适宜温度20~22℃。病菌主要从表皮直接穿透,或从气孔、伤口侵入,在相对湿度93%以上,日均温15~30℃之间较易产生分生孢子,相对湿度100%产孢最多,分生孢子在5~30℃均可萌发,适宜温度15~25℃并要求有水滴和营养。当田间最低温度10℃以上,较长时间相对湿度高于90%,植株叶面结露,该病发生严重。在寄主作物生长期雨水多、雨量大、温度低有利发病。设施内低温高湿,植株郁闭,或连续雨雪天多发病较重。
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和害虫在田间传播,形成再侵染。远距离通过带菌种子进行传播。黄瓜品种间抗性差异显著。一般认为,寄主对病菌的抗性是病菌侵染抗病品种后激发了细胞壁木质素和富含羟脯氨酸糖蛋白(HRGP)的合成与沉积,进而在细胞壁外层形成一层防护性屏障,即寄主细胞壁的修饰。
【检测方法】病菌检测鉴定可参考《黄瓜黑星病菌检疫鉴定方法》(GB/T29584-2013);分子生物学鉴定,特异性引物HX-1/-2的PCR检测(高永洋等,2010)。
【检疫措施与防治方法】
1、加强植物检疫。禁止在发病区繁种和从发病区调运种子。
2、选用抗病品种。用药剂浸种后,用清水冲净后再催芽。在保证温度的情况下,尽量放风排湿,减少叶面结露,抑制病菌萌发和侵入,经常擦拭棚膜,增加透光率。与非瓜类作物进行3-4年的轮作种植,不能轮作种植的可进行苗床消毒和大棚内硫磺粉熏蒸消毒。
3、加强管理,防止大棚低温多湿。白天温度控制在28-32℃,湿度控制在60%;除去架材上的有病卷须,病田收获后处理病株。起垄定植,覆盖地膜,降低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湿度,合理密植,适当去掉老叶,并注意大棚的增光和通风。
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氟硅唑、腈菌唑等叶面喷雾进行防治,视病情隔5-7次。
(市植保站供稿,转自《江苏省农作物入侵病虫害普查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