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无性阶段:Cylindrocladiumparasiticum
有性阶段:Calonectriailicicola
【英文名】Blackrotofpeanut
【中文异名】花生黑腐病菌
【分类地位】子囊菌门,丽赤壳属
【国内外分布】1965年在美国佐治亚州发现。此后,该病在美国迅速扩散和流行,目前还分布在亚洲的日本、韩国、印度和伊朗,澳洲的澳大利亚和非洲的喀麦隆。我国主要在广东、江西等地发生。
【寄主范围】除侵染花生外,还侵染大豆、紫花苜蓿、红车轴草、蔓豆、决明、番木瓜、中华猕猴桃、欧洲夹竹桃等20多种豆科植物和杂草。
【症状特点】植物幼苗和成株期均可发生,受害部位会出现黑色的凹陷病斑,后期变黑腐烂,容易连根拔起;植株地上部分叶片会变黄、萎焉,最后全株枯死。在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发病部位会出现小型橙红色的子囊壳,囊孢子会从子囊壳中流出明显的黄色浓液。
图1 花生黑腐病发病症状
图2大豆上发病症状(叶文武 拍摄)
【生物学特性】病菌在10~30℃内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5~28℃。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呈规则圆形,边缘整齐;菌丝棉絮状,初为白色,后变为杏黄色。后期菌落在培养基内产生褐色色素,呈轮纹状,菌落中心为深褐色,向外逐渐变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生于多隔菌柄上,帚状分支,分支处常有隔膜。产孢细胞瓶状,无隔。菌柄较长,分隔。菌柄末端泡囊多为圆球状。分生孢子单生,无色,圆柱形,1-(3)个隔膜。厚垣孢子在培养基中分布广而密,并形成褐色微小菌核。子囊壳亚球形或卵形。子囊无色透明,棍棒状,具长柄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纺锤形至镰刀形,两端稍圆,1-3个隔膜,分隔处常有缢缩。
【发病条件与传播途径】该病是典型的土壤传播和种子传播病害,其中种子传播是病害迅速蔓延扩散的主要原因。病原菌主要以微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萌发形成菌丝,菌丝直接穿透花生根表皮组织,形成初次侵染。菌丝体侵染根部24h后,在根部组织细胞间开始萌发生长,并在数天后形成微菌核。花生开始产生保护性质的次生周皮组织隔离发病区域组织中菌丝的扩展。微菌核随感病死亡的组织进入土壤中。当空气湿度合适时,发病植株茎基部在侵染数周后长出子囊果,成熟的子囊孢子在14-21d后被释放出来。由于微菌核在土壤或病残体中能存活很长时间,因此微菌核是最主要的侵染源。
【检测方法】病菌检测鉴定可参考《花生黑腐病菌检疫鉴定方法》(GB/T36821-2018)进行形态学鉴定和特异性引物的PCR检测。形态学特征如上描述。利用花生黑腐病菌特异性引物0420F/0420R进行PCR扩增,可观察到279bp的PCR产物条带。
【检疫措施与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禁止在发病区繁种和从发病区调运种子,严格控制带菌的种子传播。
2、种子消毒。用多菌灵、福美双、咯菌腈等药剂处理,可有效杀灭种子上的病菌。
3、农业措施。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适时轮作,可采取与棉花、玉米、高粱等非寄主植物进行轮作3~5年。
(市植保站供稿,转自《江苏省农作物入侵病虫害普查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