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亲本培育:要着重加强营养,根据不同品种亲本的营养和繁育需求,投喂相应的饲料,适当添加维生素类饲料添加剂,严禁投喂霉变饲料。养殖管理中要注意池塘水温稳定、水质调控和水位保持。
2、苗种繁育:要注意温度变化,春季气温时冷时热,直接影响鱼卵孵化率,并可能导致疾病发生。要注意保温,根据天气预报规划养殖生产,适时开展鱼苗繁育。鱼苗孵化时用水要经过过滤和消毒,避免引入疫病病原。
3、苗种放养:放养前,做好池塘清整和消毒。放干塘水,清除底部淤泥至厚度15-30厘米。清整鱼塘后,池底留4-6厘米的水深,用漂白粉(水产用)清塘消毒。然后经5-6天曝晒后回水1米左右,注水时经60网目筛绢网袋过滤除杂。进水后,再次用漂白粉(水产用)对水体进行一次消毒。池塘消毒3天后,可对水体进行肥水操作,培养饵料生物,使池水呈淡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约30厘米。应根据不同鱼种的生物学和环境适应性,在水温适宜时进行苗种放养,苗种要数量充足、规格大小合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放苗密度要根据池塘条件和饲养管理技术水平合理控制,避免因密度过高引发胁迫性疾病。
4、水质调控:随着天气转暖,气温升高,要不断加水,提高水位。春季水温处于相对较低阶段,为使池塘水温尽快上升,初始水位不应过高,一般苗种放养时水位在80-100厘米,然后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逐步加注新水,每次加注新水约10厘米,直至1.5-2米水深为止,且最好选择有阳光时加水。精养池塘应配备增氧机,增加水中溶氧和散发有毒有害气体。适当施用生物肥料,使浮游生物保持适当的密度和旺盛的生理状态供鱼食用,同时浮游植物可以吸收水中营养盐,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增加水中溶氧。要科学使用药物,定期调节水质。
5、饲养管理:选择优质人工配合饲料,观察鱼类摄食情况,根据天气条件、水质、养殖阶段和健康状况,及时调整每天饲料投喂量。由于越冬期间大多数鱼类没有投喂,养殖鱼类的体质较差,要视水温情况尽早启动投喂,温度合适时可逐渐增加投喂量。同时,可适当投喂具有提高免疫功能的饲料,并适当提高投喂频率。当水温达到鱼类适宜生长温度时,鱼的摄食量可以恢复到正常摄食量的70%左右,这时按正常投喂量的一半投喂,既可以满足鱼的摄食,又不会造成过多的浪费和水质污染。
(市水产站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