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机维修工作,坚持问题导向,从市情出发,认真谋划,紧紧围绕项目实施、人才培养和质量监督等重点环节,扎实推进农机维修企业规范化运营,着力提升农机服务保障水平,为我市连续四年道路外农机安全生产无事故提供坚强保障。
一是推进项目实施,规范开展农机维修网点标准化建设。通过合理布局农机维修网点,统筹规划构建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农机维修网络,以农机维修能力、范围、经营收入等作为衡量标准,以建设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农机服务网点为重点,着力提升全市农机维修能力。近三年共建成区域性维修网点6个,专业维修网点13个。
二是加快人才建设,多元推进农机维修能力基础性建设。我市高度重视农机维修人才培养,始终坚持将培养实用型农机人才队伍摆在农机化发展的首要位置。邀请高校专家、经销企业对维修技术进行讲解;组织一线农机维修从业人员赴悦达智能农装、沿海拖拉机厂等生产销售单位现场教学。累计培训维修骨干500人次。组织农机维修能人、“土专家”参加各类农机维修技能竞赛,1名同志在2022年获省农机职业技能竞赛第一名。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单位联合定向办学,引导农机专业学生投身农机维修一线。已有137名毕业生投身农机维修行业。
三是强化检查指导,全面保障农机维修服务高水平发展。我市将农机维修网点运行管理与农机安全生产相结合,引导农机合作社和广大农机手树立“养重于修,防重于治”的发展理念。加强农机维修服务保障。针对不同时段农机维修特点,推送农机维修保养知识;制作视频介绍农业机械维修、保养和使用技能,实现“不见面”指导服务。加强农机维修监督检查。结合农机购置补贴以及农机安全检查等工作,规范开展农机维修行业监督检查。加强农机维修服务指导。规范农机维修服务能力建设“六项要求”,把维修过程中拆装、调试、割台下修理等危险操作行为纳入农机安全培训,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红线意识。
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农机维修点(厂)196个,农机维修从业人员923人,乡村农机从业人员中从事农机维修人员达6777人,年维修各类农机具超27万台套。
(通讯员:朱林 曾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