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Bactroceratau(Walker)
【中文异名】瓜蛆、蹦蹦虫、黄蜂子
【分类地位】双翅目实蝇科
【国内外分布】国外: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及南太平洋地区。日本、泰国、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国内: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等多个省份。
【寄主范围】食性广泛,可为害16个科80余种植物,包括漆树科、番荔枝科、凤梨科、使君子科、柿科、大风子科、胡桃科、樟树科、桑科、芭蕉科、石榴科、蔷薇科芸香科、山榄科、梧桐科、葡萄科等21科37属水果类寄主植物,番木瓜科、葫芦科、西番莲科、茄科等4科16属瓜菜植物。为害的常见水果和瓜菜包括番石榴、芒果、桃、杨桃、香蕉、苹果、香梨、、甜橙、酸橙、柑橘、柚、柠檬、杏、枇杷、柿、西瓜、辣椒、茄子等200多种。
【危害特点】南亚果实蝇的为害方式与其他实蝇类害虫一样,主要以雌成虫产卵于果实中,卵孵化为幼虫取食果肉,使果实腐烂、掉落,轻者降低果实的品质和产量,重者造成绝收。
【形态特征】
(1)卵:长约1mm,梭形,乳白色。一端钝圆,另一端尖并略向内弯曲。
(2)幼虫:共3龄,乳白或淡黄色,蛆形。前端小而尖,后端大而圆。口钩黑色,强大,有端前齿。老熟幼虫体长约10mm,有两个气门。前气门呈环状,具指状突14~18个;后气门片新月形,3对气门裂。
(3)蛹:长约5mm,宽约2.5mm,椭圆形,黄褐色,体躯有较浅的分节。蛹体两端具有前、后气门的痕迹。
(4)成虫:黑色与黄色相间,体、翅长5.7~10.5mm。头部颜面黄色;颜面斑黑色,中等大,近卵形。上侧额鬃1对,下侧额鬃2对或3对以上;具内顶鬃、外顶鬃和颊鬃;单眼鬃细小或缺如。触角显长与颜面长,末端圆钝。中胸背板黑色带橙色或红褐色区;结余缝后中黄色条和侧黄色条之间的大部区域、肩胛后至横缝间的2大斑、背板中部前缘至黄色中纵条前端的狭纵纹均为黑色;肩胛、背侧胛。缝前1对小斑均为黄色;缝后侧黄色条终止于翅内鬃着生处或其之后处,缝后中黄色条泪珠状;前翅上鬃、小盾前鬃和翅内鬃存在,背中鬃缺如。小盾片较扁平,黄色,具黑色基横带,小盾鬃2对。后盾片和中背片中部均为浅黄色或橙褐色,两侧带暗色斑。翅斑褐色,前缘带于翅端扩成1椭圆形斑,该斑占据R4+5室宽度的1/3;dm-cu和r-m横脉上均无横带;臀条宽阔,伸达后缘;A1+CUA2脉段周围密被微刺;bm室长是宽的2.5倍,其宽是cup室宽的2倍;cup室后端角延伸段长,其长度超过A1+CUA2脉段长。足淡黄色,前足、中足和后足腿节暗色斑段占其各自腿节长的比例均为0~30%。腹部背板分离,黄色到橙褐色。第2和第3腹背板的前部各具1黑色横带;第4和第5腹背板的前侧部常具黑色短带;黑色中纵条自第3腹背板的前缘伸达第5腹板后缘,第5腹背板具腺办。雄成虫第3腹节具栉毛,第5腹节腹板后缘浅凹。产卵器基节长是第5腹背板长的1.2倍;产卵管端尖,具端前刚毛4对,长、短各2对,不具齿;具2个骨化的受精囊。雄虫侧尾叶后叶长[2~3]。
图1南亚果实蝇成虫
【生物学特性】成虫的羽化通常发生在上午。刚羽化的成虫翅膀紧贴在腹部,两三小时后完全展开,开始取食。成虫羽化后经历一段产卵前期,其长短随季节而有显著差异,夏季15~20d,冬季长达3~4个月。成虫在羽化后第8~14天后达到性成熟,随即雄雌成虫开始交尾。交尾行为多发生在黄昏后,每次交尾3~5h,可多次交配。交尾完成后第3天雌虫开始产卵,在上午8点至日落前都能产卵,且喜欢在寄主新伤口或者裂缝处产卵。每个虫果有产卵孔多处,每处产卵孔产卵几粒到几十粒不等。观察西红柿、芒果,每个被害果能取出成虫10~35条,繁殖力很高。幼虫一经孵化后,即开始钻进寄主果肉内取食,直至发育成熟。老熟幼虫一般从果实中钻出脱果落地入土化蛹,入土深度3cm左右,也有少数幼虫在果内化蛹。南亚果实蝇具有一定的迁飞、趋光、趋嫩和寄主选择等习性。
【传播途径】
1.自然扩散传播:在自然界中,南亚果实蝇靠成虫的飞行及老熟幼虫化蛹两种方式,进行扩散传播。最主要是成虫以取食、交配及迁移的飞行方式在自然中进行扩散传播。
2.人为传播:南亚果实蝇跨地区的远距离传播,无意识的人为因素起主要作用。南亚果实蝇的卵、幼虫和蛹都可随果实的运输作远距离传播,如随水果、蔬菜等的进出口作远距离传播,尤其是疫区和发生区水果的输出是南亚果实蝇作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从近几年来检疫截获的情况看,南亚果实蝇随果蔬进境的次数和数量逐年增加。
【检测方法】
田间观察是否有瓜腐烂变臭,落瓜等受害状。可以设置实蝇诱捕器或糖醋液诱捕装置,根据引诱成虫的形态特征加以鉴定。对卵、幼虫和蛹可通过对寄主植物果实的抽样解剖检查,依据各自形态特点进行鉴别,或在适宜的条件下室内羽化至成虫加以鉴别。还可通过分子检测技术进行鉴定。
【检疫措施与防治方法】
1.检疫措施:
(1)进出口检疫部门应严格执行水果和蔬菜出入境的检疫审批制度;
(2)认真做好现场检疫;对从疫区输入的葫芦科、茄科的果实及其他水果,连同包装物和运输工具,实行严格的检疫措施;
(3)而对于带有南亚果实蝇的果实或受害苗木,一律不准输入,以防止其在新区扩展蔓延,并对果实内的实蝇进行有效的杀灭;
(4)在境外建立保护区果园;
(5)建立和完善南亚果实蝇的监测网络,在重点防范地区,如口岸、机场附近,入境旅客滞留或旅游热点地区,远洋垃圾集中堆放、处理场所及其邻近地区,城区内、近郊的植物园、大学校园等具有实蝇寄主植物的场所,水果批发市场和集散地、水果和蔬菜基地,其他具有检疫性实蝇传入条件的地区或场所,或与害虫发生地、易感区相邻的地带,设点悬挂含各类引诱剂的诱捕器,来监测可能入侵的危险性或其他重要实蝇害虫的动态,以便一旦发现重大疫情时,迅速而果断地加以封锁,以彻底根除其外来害虫于定居或爆发之前。
2.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选用早熟品种,适当早播;采用地膜覆盖栽培,使瓜类提早开花,将座瓜期与成虫产卵期错开,减少成虫产卵。②覆盖地膜可阻止成虫羽化出土,减少侵害虫源;③冬前深耕将越冬蛹翻入深层,无法出土,或裸露于地表,暴晒及被鸟食;④幼瓜谢花后,及时用草叶遮盖幼瓜,防止成虫产卵;⑤在田间发现虫瓜,应及时摘除,带出田园,采用碾压或深埋(一米以下),以减少虫源。
(2)综合诱杀:一是色板诱杀。利用实蝇类害虫的趋黄性,在果园悬挂黄板进行诱杀,每亩悬挂20~30块,悬挂于植株外围距地面2/3高度处。二是食诱剂诱杀。针对当前果园多种实蝇混合发生的情况,食诱剂诱杀效果好于性诱剂,正处于采收期的果园可使用实蝇饵剂进行涂抹或悬挂诱捕瓶。
(3)化学防治:正值采收期的果园不建议直接喷施化学药剂,可通过在悬挂或涂抹引诱剂中添加阿维菌素、噻虫嗪等药剂减轻危害。已采收结束的果园,可使用氯氰菊酯、阿维菌素、金龟子绿僵菌等药剂进行防治以压低越冬虫量。
(市植保站、种业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