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乡村振兴

我市“小田变大田”改革村级典型案例

发布日期:2022-12-06 10:29 [ ] 浏览次数:

(二)东台市时堰镇双星村

东台市时堰镇双星村地处时堰镇集镇东北7公里,与梁垛镇接壤。全村10个村民小组,749户,户籍人口2024人,60岁以上老年人696人,占比34.6%,土地确权耕地面积2917.44亩,村域内现有企业11家。

近年来,双星村两委会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遵循农民意愿,发动群众以合并田块为突破口,实施“小田变大田”战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一、原有田块状况及问题

双星村原有耕地分为3719地块,人均耕地1.44亩,户均5块地,地块小而多。由于田块面积小,基础设施不够配套,导致田间机械作业困难,农民劳动强度增大,劳动生产率低下,投入成本大,土地流转步伐缓慢,严重阻碍了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二、小田变大田的思路和措施

1、摸清情况,拟定方案。一是调查摸底。村成立“小田变大田”改革工作组,工作组积极入户宣传;核实农户确权地块面积,登记造册公示,完成村域土地现状分布图;收集、梳理并田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矛盾以及农民的意见和建议。二是科学规划。对村域内基本农田、一般农用地、建设用地分布进行统计,以村为单位整体考虑,科学制定村庄布局、农业产业发展计划和基础设施配套计划。三是拟定方案。村改革工作组牵头起草本村“小田变大田”实施方案,科学制定田块合并、沟渠平整、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村庄道路绿化等计划。初步方案形成后,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镇政府审核。四是组织实施。利用在田作物成熟换茬之际,组织土地流转。

2、用心用情,解决难题。在工作推进中,部分村民思想观念较陈旧,宁愿一亩三分地,虽然收入少了些,却不愿流转;部分村民对土地流转政策不够了解,担心土地一经流转就意味着永久失去,从而拒绝流转;还有一部分村民担心小田变大田后,原先自家承包地地力、配套和位置优于合并后分到的地块,不想调田,从而增加了工作推进难度。针对这些思想苗头,村组干部统一思想,厘清思路,以《土地管理法》为依据,结合大部分农民的意愿,多层面进行思想工作,实施田块互换整合。村组设立流转区和自种区。流转区采取“多户一块田”模式,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自种区采取“一户一块田”模式,解决小农户田好种的问题;以户为单位建立承包地“一户一档”,做到田块基础信息确认、农户诉求回应确认、合并方案认可确认、种植意愿选择确认、合并田块四至确认,并发放土地产权证。

3、完善设施,规模种植。将全村符合条件的小田变大田,构建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的新格局。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紧紧抓住高标准农田整治项目的契机,先后投入1300万元,新建水泥防渗渠12000米,新筑硬质路5700米,架设桥梁19座,使大型农业机械能自由进出各个位置的田块。到2022年秋,全村共流转土地2469.35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84.6%,余448.09亩由262户农户自种。良好的种植条件,便利的交通环境,吸引着本村和外地的大户承包种植,全村涌现出各类种植大户13户,其中本村3户,外地10户。

三、实施“小田变大田”的成效

双星村开展“小田变大田”的实践,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增加集体收入。规范种植大户在产权交易平台交易操作程序,最高竞标价格为1300元/亩,最低的价格也在900元/亩。通过“小田变大田”,全村整合农田2469.35亩,集体渗溢面积增加76.89亩,每年增加集体经营性收入33万元。

二是促进农业增效。种植大户种植后,先后添置收割机7台,大型拖拉机3台,植保机2台,无人机3台,实现了机耕、收割、防治的全程机械化,粮食年产量和亩平均收益比之前农户小田自种增收12%以上。

三是促进农民增收。一方面,流转给大户土地的农户每年都能及时收到土地租金;另一方面,全村有近100人在种植大户常年打工,增加收入200多万元;最后,转移劳动力220人进厂务工和从事第三产业,年增加收入800多万元。

四是保护了生态环境。过去小田散户种植时,每到收获季节,农户把农作物秸秆随便丢弃或抛入河中的现象时有出现,增加了村组干部保护生态环境的压力。现在种植大户承包后,全部采取深耕和秸秆还田技术,无面源污染环境现象的发生,天蓝、水清、岸绿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

双星村秋收图.jpg

双星村小田变成了大田.jpg

双星村召开会议部署小田变大田工作.jpg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办公室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