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乡村振兴

小麦穗期病虫害发生趋势及防治技术意见

发布日期:2020-04-03 10:20 [ ] 浏览次数:


据4月2日全市小麦穗期病虫会商会分析,今年我市小麦穗期病虫将呈中等偏重-大流行的发生趋势,其中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中等偏重-大流行,小麦锈病中等偏重流行,麦粘虫一般地区偏轻-中等发生,沿海偏重-大发生,麦蚜虫中等左右发生。

一、主要病虫发生趋势。

1、赤霉病。

一是田间初侵染源十分充足。由于暖冬加上田间湿度较好,稻桩子囊壳查见早,全市最早大丰2月24日查见,比常年早20多天。稻桩子囊壳枝带菌率明显高于常年,3月30-4月1日全市稻桩子囊壳枝带菌率平均为4.31%,是3月19-20日2.37%的1.8倍,也明显高于特大发生2012年4月上旬的1.06%。随着气温逐步回升,麦田稻桩子囊壳形成将进一步加快,田间稻桩子囊壳带菌率还将进一步上升。二是现有小麦品种均易感小麦赤霉病。今年我市中、南部小麦品种以春性、弱春性品种为主,春性品种主要是宁麦系列、镇麦系列、扬麦系列,弱春性以郑麦9023为主,还有部分淮麦30等。中北部地区小麦品种仍以半冬性小麦为主,但宁麦、镇麦、扬麦等春性小麦种植面积增多,半冬性主要是淮麦20、淮麦33、淮麦35等、徐麦、连麦等,以及少量周麦、济麦、新麦208、矮抗58等其它北方品种。这些小麦品种抽穗扬花期间遇“暖阴雨”适宜天气,赤霉病自然发病均很严重。三是麦子生育期参差不齐,增加了抽穗扬花期与阴雨天气吻合和病菌侵入的机会。据各地3月下旬剥查麦子生育进程,今年小麦生育进程总体偏早7-10天,其中少量生育期特早的田块已经齐穗扬花,大面积小麦齐穗期集中在4月8-22日,偏北部的响水大面积稻茬小麦田齐穗期在4月22-26日,少部分播种晚在齐期在5月初,全市从南到北小麦齐穗期前后长达20多天。并且今年生育期偏早的春性小麦品种主茎冻害比例高于常年,分蘖成穗将进一步拉长生育进程差异。小麦易感病生育期显著拉长,小麦赤霉病菌侵染几率显著加大。四是天气条件适宜。前期土壤墒情一直较好,3月下旬较强降雨过程进一步增加了土壤湿度。根据气象部门预报,4月17-19日、4月26-27日还将出现明显降雨过程,4月中下旬麦田将维持偏湿的土壤状态,十分有利于小麦赤霉病子囊孢子释放。4月份气温正常偏高0-1℃,满足小麦赤霉病菌大于温度15℃的侵染要求。今年我市小麦主体扬花时段与有利于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暖阴雨”天气吻合度高,今年小麦赤霉病中等偏重-大流行风险极大。

2、白粉病。

田间2月10日射阳查见,比去年早31天。 3月份温度、湿度条件总体有利于白粉病发生,再加上2月中旬强冻害导致偏施氮肥现象较为普遍,今年小麦白粉病的发生明显重于去年。3月30-31日全市小麦白粉病病田率平均达38.74%,平均病株率、平均病叶率分别达3.51%、1.77%,平均病株率、平均病叶率明显高于去年4月4-8日的0.94%、0.24%和前年4月7-9日的1.2%、0.39%。田间小麦白粉病发生不平衡性较大,部分重发田块小麦白粉病病株率达55-85%,病叶率达22-68% 。今年小麦白粉病发生较重的宁麦13、镇麦系列、郑麦9023、淮麦系列等种植面积较大,并且4月份仍将维持适温偏湿有利于白粉病发生的天气,小麦白粉病病情还将进一步上升,预计今年小麦白粉病自然发生将中等偏重-大流行。

3、锈病

叶锈病:去年小麦叶锈病发生普遍,今年2月初沿海垦区早播的宁麦13上查见发病,是近10年中最早的一年。3月30-31日普查,全市平均病田率为18.1%,平均病株率为2.8%,平均病叶率0.65%,部分重发田块病株率达56.8-100%,病叶率达21.6-41.5%。由于今年易感小麦叶锈病的宁麦13、镇麦12、淮麦33等品种种植面积较大,并且据初步预报4月份温湿度仍较有利于叶锈病的发生,预计今年小麦叶锈病将中等偏重流行,重发品种如淮麦33、宁麦13等自然病叶率将达50%以上。

条锈病:去年小麦条锈病在宁麦13上发生较为普遍。据全国农技中心信息,今年小麦条锈病菌源地面广、量大,3月中旬以来已扩散到皖东和我省苏南沿江地区。据预报4月份多雨的气候又相对比较适宜,再加上今年我市宁麦13种植面积仍然偏大,小麦条锈病局部重发流行的风险仍较大。

4、麦粘虫。

东台沿海高空灯4/1止累计诱蛾1284头,高于2018年、2017年、2016年同期,低于2015年、2014年。

大丰东部沿海麦区2月24日始见草把卵,落卵相对集中在3月中下旬,止3月30日百把累计卵量277.5块。由于田间温湿度条件较好,卵块卵粒数偏高,平均达82.6-103.1粒/块。

 全市中西部麦区糖醋诱蛾亭湖最早2月20日日始见,草把诱卵最早盐都3月18日始见卵。截至目前滨海、射阳、盐都、东台百把累计卵量分别为30块、25块、25块、10块,其中射阳、盐都、东台百把累计卵量均高于去年同期。由于今年2月中旬出现强冰冻天气,麦田下部枯黄叶普遍较多,因此田间实际落卵量明显高于草把诱卵量,并且随着南方虫源不断迁入,田间落卵量还将进一步增加。卵孵进度:盐都系统插卵观察,卵块于3月27日始孵,止4月1日草把卵孵化率为32%(去年4月8日卵孵化率40%)。预计麦粘虫2、3龄幼虫盛期在4月16日-18日,发生期比上年早5-7天。预计大面积中西部麦区自然为偏轻-中等发生,但沿海为偏重-大发生。

5、草地贪夜蛾。境内、境外虫源地发生期早、虫源数量高。3月31日我省邳州已查见草地贪夜蛾成虫,随着西南季风增强,4月份迁入虫量高,可能首先迁入麦田危害小麦。

6、麦蚜。

3月28-4月1日调查,全市平均蚜田率81.18%,平均有蚜株率为23.3%,平均百株蚜量97.5头,高的地区百株平均蚜量达550头左右。麦子穗期是蚜虫迁入、繁殖和为害的主要时期,若麦子抽穗扬花期间气温偏高,雨水偏少,穗蚜数量将迅速增加,穗蚜仍有中等发生的可能。

 二、防治技术意见

各地要重视以小麦赤霉病为主的麦子穗期病虫防治工作,坚决消除麻痹侥幸和惜工惜本的思想,立足病虫重发生、大流行,坚持“主动出击,积极预防”的防治策略,围绕“有效控害、降低毒素”的目标,坚持“适期防治、药肥混喷”的技术措施,深入宣传发动,努力营造防治氛围,大力推进植保专业化防治,强化统防统治,全力打胜麦子穗期病虫防治总体战。现提出如下防治意见:

 1、明确重点,病虫兼治,打好总体战。

今年麦子穗期病虫的主攻目标是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小麦锈病、粘虫、蚜虫,兼治草地贪夜蛾。

 2、抓好适期,全面用好第一遍药,隔5-7天用第二遍药。

防治小麦赤霉病,掌握在小麦齐穗零星见花(即扬花初期,是小麦赤霉病防治的最为关键用药适期)全面用好第一次药,要做到齐穗扬花一块,防治一块,隔5-7天再施用第二次药。小麦齐穗扬花期间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趋势,如果预报有连续的降雨天气,可抢在雨前齐穗期突击用第一次药,防止降雨错失防治适期。

穗期要密切注意麦穗蚜及宁麦13、镇麦12、淮麦33等品种小麦锈病的发生,凡有蚜穗率在20%以上,锈病病叶率在5%以上的田块要立即用药防治。

 3、选用对路药种,用足药量。

大力推广氰烯戊唑醇、丙硫菌唑•戊唑醇、戊唑醇•咪鲜胺等药剂,用足剂量,并科学合理轮换用药,提高防病效果。要停用苯并咪唑类的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及其复配剂,切实降低麦粒上多菌灵残留和毒素含量。穗期要慎用刺激赤霉病毒素产生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如醚菌酯等农药。

对小麦白粉病、锈病重发田块每亩可选用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适量加有机硅混用,迅速铲除病斑,控制病情扩展。

主治粘虫、蚜虫,兼治草地贪夜蛾,每亩可选用:①高效氯氟氰菊酯及其复配剂;②氰戊·辛硫磷乳油等适宜的剂量进行叶面喷雾,要避免单独使用只对蚜虫有效果的吡虫啉、噻虫嗪、吡蚜酮等。

4、正确施药,确保效果。

有条件的地区要选用大型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开展统防统治,要选择机动弥雾机和电动喷雾器喷雾,要用足水量,弥雾机用水量20公斤,电动喷雾器用水量30公斤,可在防控赤霉病的药剂中加入有机硅(丝润等)、激健等,以提高防病效果。但应用高效自主飞行植保无人机防治小麦赤霉病,应在试验示范取得成功的基础上稳妥推进。

5、药肥混喷,保粒增重。

今年小麦普遍遭受冻害或低温冷害,在上述药剂施用时可加入腐植酸、氨基酸水溶肥(爱诺耘侠等)、植物基因活化剂等叶面肥,药肥混喷,可有效防早衰,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6、安全用药,做好农药废弃物回收。

①要避免用身体直接接触药液,施药时要戴好口罩等防护用具。②养蜂区域要慎用噻虫嗪,以免对蜂群产生不良影响。③农药包装袋(瓶)要多次用清水冲洗,减少袋内农药残留。并及时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送交农药经营门店,不得随意丢弃,更不能抛入河塘中,避免污染农田环境。(市植保站 供稿)

来源:盐城市农业农村局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