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乡村振兴

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山西省运城市“绛县山楂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观察

发布日期:2020-11-30 15:32 [ ] 浏览次数:

阅读提示: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山西省运城市绛县以差异化的产业发展思路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围绕产出供给品质优良的山楂,在标准化种植、提升加工附加值、品牌营销等多个环节着力,持续带动了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

初冬,山西省运城市绛县南樊镇郑柴村,红彤彤的山楂经果农挑拣装箱,一车车发往辽宁沈阳等地。村边的万亩山楂基地,深红色的树叶绵延成漫山遍野的风景。田间地头,勤劳的果农已经开始了冬季施肥和整树剪枝。

地处晋、陕、豫三省交界处的绛县,年平均日照2270小时,土壤硒含量丰富,是北方落叶水果适宜的种植区域。在有利的自然条件下,从明末就开始种植的山楂,借助育苗技术的改进,种植规模于20世纪80年代在绛县得到迅速扩大。近年来,绛县立足传统产业,顺势而为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果业,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发展二、三产业,加大品牌营销力度,促进了山楂产业的提质增效。目前全县山楂种植规模达到10万亩,覆盖全县10个乡镇的133个行政村,占全县行政村的90%。今年,绛县被入选为绛县山楂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绛县山楂产业已具备了明显的比较优势,在特优区建设中,我们将通过政策扶持引导,推动品种改良和规模化种植,同时开发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向标准化、精细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让老树不断发出新芽,从而促进产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绛县县委副书记、县长薛玉马说。

按“规”种植确保优质高产

“山地永久性密植园选择株行距为3米×4米,每666.7平方米55株。平地过渡性密植2米×2.5米或2米×3米,每666.7平方米分别为133、111株。”

这是绛县在总结多年种植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山楂生产技术规程》对山楂树栽植密度的规定。除此之外,将近6000字的规程从山楂的栽培品种、苗木培育、建园技术、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贮藏、包装及运输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只有推动标准化种植,才能确保山楂的优质高产。”绛县特优区建设牵头单位,县果业发展中心主任邓志义说,规程制定除了要保证山楂果果形口感和产量的稳定,更体现了绿色发展的理念,提出无公害生产技术要求,推广应用包括适度间伐、高光效树形、无害化防治、果园生草、增施有机肥、节水灌溉在内的“六大技术集成”。

规程制定后,果业发展中心通过举办科技大讲堂以及专业合作社统一技术指导来推动“标准”的落实。

郑柴村绛县正泰山楂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有100多户果农入社,经过合作社统一技术服务,目前不仅全体社员,而且全村果农都已熟练掌握了山楂种植管理的相关技术规程。

“摘果后20天左右就要及时追施冬季肥,在树冠投影外缘四周挖6-8个深20厘米的穴,施入有机肥后再盖土踏实。”正在果园里施肥的果农杜虎林说,这个时候树的毛细根须会逐渐衰退直至死亡,及时追肥就是要让树根长出新的毛细根须,否则第二年就会影响树的挂果量和山楂果的品质。

而且,再过几天还要及时对树枝进行修剪。“看,这个芽明年就会开花结果,所以这个枝条要保留下来,而另外一个没用的枝条则需要剪掉。”杜虎林说。

另外,在操作规程的指导和配套基础设施完善的基础上,原来只能在平地上栽种的山楂树逐渐栽到了原来荒废的山坡上,有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目前,全县山楂亩均产量达到2400斤,高产的甚至能达到6000斤。全县年产优质山楂12万吨,产值2.4亿元。同时,立足“小果”,绛县近年来又逐步发展起樱桃和草莓种植,在周边县市苹果等水果产业发展中走出差异化路子。

延伸链条提升产业效益

“只有形成完整的山楂产业链条,才能提高绛县山楂的抗风险能力,并提高附加值,增加果农收入。”县果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梁海军说。

在特优区建设中,近年来绛县重点扶持了“维之王”“康园泰”“新鑫”“福客多”等10余家从事山楂产品精深加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果品出口企业。目前,全县拥有果汁、饮料、果脯、凉果、果醋等五大类20余种山楂加工产品,年加工山楂能力2万吨。

位于绛县经注技术开发区食品工业园区的山西新鑫食品公司现有三条蜜饯、果糕生产线,一条果汁饮料生产线,年生产能力可转化6000吨山楂果。“在传统生产配方的基础上,我们正在针对市场需求开发新的配方,向无糖健康食品转化,以进一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公司总经理张港说。

古绛镇西荆村去年刚投产的山西圣波醋业公司,与山西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利用山楂和樱桃等水果为原料,开发酿造出了系列果醋产品。“果醋的特点是有浓郁的果香味,且富含铁锌等微量元素。”公司总经理寇燕说,“下一步,我们还将研发生产果酒和精酿啤酒等产品,不断丰富山楂的深加工产品系列。”

梁海军介绍说,加工产品除了对山楂果的开发,还有企业正在以山楂叶为原料研制茶叶产品。

在山楂加工业发展的带动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合作社联合社、经纪人等多种农业经营主体,按照“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企业+股农”、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多种现代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以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股金分红等方式与农户建立起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帮助果农节本增效、对接市场、抵御风险、拓展增值空间等方面发挥了较好作用,衍生出集种苗培育、食品加工、服务、市场营销等于一体的产业化链条。

另外,绛县还利用山楂开花季打造特色花海基地,并推动山楂成熟期采摘观赏游发展,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

品牌营销实现更大价值

果农杜虎林家一共种了5亩山楂,由于管护到位,“今年平均亩产量达到五六千斤,上个月山楂一采收就被外来客商全部收购了,平均每亩毛收入大概有1.2万元。”

正在郑柴村收购山楂的沈阳客商綦金诚每年从9月份就会到达绛县,一直住到年底,平均每三天就要发往沈阳一车货,每年要收购100万斤左右。“绛县山楂品质好,在东北地区很受欢迎。”綦金诚说。

近年来,绛县借助“绛县山楂”地理标志产品,加大了宣传推广力度,山楂产品的知名度有了大幅提高,卖山楂已经成为当地农民一个稳定的收入渠道。

“在‘卖得快’的基础上,我们正在通过品牌体系建设,向‘卖得好’发展。”邓志义说。

县果业发展中心技术站站长李大鹏介绍说,目前绛县种植的山楂有大金星、大棉球、大五棱、八月红、歪把红等10余个品种。“根据不同品种的果形大小和口感,我们精选后独立包装,主推鲜果品牌,让山楂身价倍增。”

在品牌营销中,2017年,绛县还成为国家级水果出口安全示范区,注册出口果园4000亩,2018年绛县山楂首次出口到日本、俄罗斯、蒙古等国家和地区,实现了绛县山楂出口高端市场“零”突破。

梁海军说,绛县还抢抓运城市建设“省级农产品出口平台”的战略机遇,不断完善优质果品出口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贸易营销体系,先后与侯马海关、太原海关达成协议,为水果出口提供全程检验检测服务。

同时,绛县应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导入先进的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让“互联网+山楂”工程全面落地,并实施了“最后一公里”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从而实现绛县山楂生产全程安全追溯、技术服务、在线咨询、品牌展示及销售对接。(本报记者 常力强 来源:农民日报)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办公室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