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1月20日-21日,在江苏南京举行的2020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是一场农业科技界的盛会。农业科技工作者、企业家和政府官员齐聚一堂线上线下累计79.7万余人参与关注。除了主论坛外,院士报告会、专题分论坛及周边活动内容丰富。为此,我们选取部分活动内容为读者精彩呈现。
11月21日,由华中农业大学承办的“科技人才与现代农业”专题论坛在江苏南京举行,这是2020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的分论坛之一。论坛以科技人才驱动现代农业发展为主题,从专家学者、科技人才供给方与需求方等多个视角,围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科技人才培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涉农企业人才需求、科教融合及产教融合培养强农兴农人才等方面展开。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邓秀新院士在“现代农业与农科人才培养”报告中,全面分析了现代农业的内涵与特征,比较了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解析了我国农业科技人才存在的供需矛盾,并从国家层面、学校层面、学生层面提出了相关建议。中国农业大学柯炳生教授的主题报告是“人才服务乡村振兴”。他结合实际案例,对于乡村振兴需要的人才,产业振兴人才的来源,以及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科技小院”模式创新提出了见解和建议。作为人才需求方,广东海纳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钟振芳分析了农业创新人才的需求形势,并分享了农业创新人才获得与培养方式的主要做法,提出了对策建议。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严建兵教授以“科教融合产教融通培养强农兴农科技人才”为题进行了报告。他以大量数据为支撑,对我国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现状、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与农业科技人才需求作了深刻分析,全面总结和提炼了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的特点和规律。
在论坛圆桌会议环节,与会嘉宾围绕乡村振兴人才供给与需求、人才驱动现代农业的路径对策等话题展开讨论,并围绕人才的供给与需求进行了深入务实的对接和交流。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张晔表示,科技创新,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才驱动。以科技人才驱动现代农业发展,要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发展质量,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强化人才发展保障和基础,营造人才工作的良好氛围。
农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寻求资本助力
本报记者孙眉
可降解秸秆育秧基质盘,新型肠道特定位点靶向释放的宠物食品功能性添加剂……在11月21日南京国家农创园举办的农业科技成果路演交易活动中,一批农业研究成果从实验室走到聚光灯下,寻求资本助力。
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约4.5亿亩,水稻机插秧面积已达40%,当前水稻机插所用毯苗育秧秧盘主要为塑料盘,每年使用塑料秧盘50亿以上,年废弃10亿以上,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不仅如此,每盘秧苗还需消耗基质或营养土,连连的取土育秧会破坏土壤耕层,造成取土困难。路演现场,江苏省农科院展示了可降解秸秆育秧基质盘项目,农作物的秸秆生物发酵后制成可降解秸秆育秧基质盘,既是育秧盘,又是育秧基质,同时还为秸秆综合利用创造了一条新途径。
现在饲养猫、犬等宠物的人越来越多,宠物食品也成了宠物行业的热点。活动现场,中国农业大学博士、中农宠物营养研究院院长吴怡带来了团队研究的最新成果——新型肠道特定位点靶向释放的宠物食品功能性添加剂。这种添加剂可在宠物肠道区域靶向定点释放,优化肠道菌群结构及其代谢产物,从而实现精准、有效改善宠物健康。
当天,100多个农业科技成果通过线上线下集中发布,现场10个成果持有团队进行路演后,其中5个团队分别与5家农业科技型企业和3家金融、创投机构签订意向合作协议,意向签约金额累计达2亿多元。本次活动由中国农科院、江苏省农科院、长三角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联合主办,旨在通过南京国家农创园的国家级平台优势,帮助科研团队寻求投资方,帮助企业对接技术需求,帮助创投、金融机构推荐项目,促进科技、企业与金融的融合。
此次活动也是“全国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和新品牌官方发布平台”的首次发布。在农业农村部的支持下,“四新”发布平台由南京国家农创园承建,将通过搭建科研院所与企业、金融投资机构的供需对接平台,促使农业科技成果与产业资源、金融资源的精准对接,有力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发布、交易、落地转化。
科技为农村创新创业赋能
本报记者李丽颖
在培养、打造一支覆盖全产业链的农村双创力量中,如何发挥科技的作用?农村创新创业者对科技有哪些需求,如何满足?11月21日,由南京农业大学承办的“农村双创与科技”专题论坛在南京举行,这是2020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的分论坛之一。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等农业科技专家代表、来自全国的农业农村创新创业代表、互联网电商平台公司负责人与南京农业大学师生就“未来谁来种地”“科技改变农业”、“互联网+科技”推进乡村振兴等热点话题同台互动交流。
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利根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共商农村双创,共话农业未来,是聚焦新发展理念,推进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动实践;是凝聚智慧助力农村双创,用科技开启数字农业新模式的积极探索。他希望本次盛会能够碰撞出“农村双创”的智慧火花、点燃农村产业振兴的腾飞引擎、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翅膀,参会各方能够不断深化彼此间的联系与合作,结成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一起开创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剑平作了题为《浙江乡村振兴新观察》的主题报告,他从总体规划、乡村治理、产业衔接、科技支撑、乡土人才等视角分享了浙江乡村振兴的经验与感悟。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作了《科技与农业:昨天、今天和明天》的主题报告,以历史视角剖析了科技进步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刻影响,并结合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中长期目标,分享了对未来农业科技发展的思考。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专家委员、同济大学特聘教授程国强作了题为《新农人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报告,从发展思路、经济政策、宏观调控、人才队伍等视角分析了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政策建议。
浙江金华90后二代园艺人种出新品种柑橘,南农“鸽”硕士在南京建鸽业孵化基地,安家田间的90后小夫妻怀揣着农场梦,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将青蟹养殖技术落地到了河南省兰考县……双创代表们分享了各自创业的故事和创新的历程,互动嘉宾从政策、科技、市场等角度释疑点评,为创新者加速、为创业者赋能,气氛热烈。
论坛上,南京农业大学还宣布启动建设乡村振兴长期观察网络。乡村振兴长期观察网络负责人、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俞建飞介绍,乡村振兴长期观察网络旨在通过选择一批没有明星光环的“非典型”村庄作为长期观察点,以乡村基层干部、农村“双创”者、家庭农场主和种养大户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观察员,对各地乡村进行长期跟踪,了解三农政策落地情况,反映乡村民情民意,为三农政策和农业产业研究提供真实的一手材料,开展农情和科普教育等活动。(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