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农资讯 > 当前农事

绿肥作物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意见

发布日期:2019-02-21 16:21 [ ] 浏览次数:

种植绿肥既可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质地,提高耕地肥力,从而有利于减少农田化肥使用量,又能调节调减田间病虫草构成和基数,减轻病虫害发生危害,从而有利于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农业环境污染,改善农田及周边生态环境等,进而最终有利于提高后茬作物产量和品质,促进提质增效。当前,“小雨”节气已至,气温正逐步回升,紫云英、苕子、油菜、蚕豌豆等绿肥作物生长速度加快。加强绿肥作物春季田间管理,及时采取清沟、补种、补肥等措施,对提高鲜草还田量、根系固氮效果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一、当前绿肥作物生长特点

去年秋播多晴少雨,秋收秋种进度快,绿肥作物秋播基础总体较好,但越冬期间持续阴雨寡照、降水偏多,不利于绿肥冬季生长,部分田块绿肥长势差,抗灾基础弱,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缺苗和冻害、渍害等情况发生,苗情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平衡性。

据气象部门预报,当前我市苏北灌溉渠以南地区日平均气温稳定超过3℃,以北地区可能出现区域性低温和阶段性强降温过程,预计2月下旬至3月份降水较多。由于紫云英等绿肥作物大多具有喜温暖湿润、忌旱忌渍的特征,如遇到春季连续阴雨天气,部分地势低洼、沟系排水不畅的绿肥田极易产生渍害。早春气温还会有起伏,存在一定的“倒春寒”低温冷害隐患。

二、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意见

针对今年绿肥作物苗情长势不平衡、部分沟系配套不到位等特点,以及可能存在的气象灾害和病虫害威胁,各地尤其是轮作休耕项目区要高度重视绿肥作物的生产技术指导,提高项目区农户对绿肥春季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即长好绿肥就是节省化肥。春季田管工作要重点抓好以下五项关键技术措施:

一要及早清沟理墒、健全三沟。渍害是绿肥作物高产栽培的制约因素。田间耕作层与犁底层的含水量维持在20%~25%,绿肥作物容易获得高产。由于今年春季降雨相对较多,对于冬前已经开好沟系的田块,要及时查看疏浚因冬季雨雪冻融而坍塌堵塞的沟系,确保排水通畅,切实提高排涝降渍能力。对于部分实心田,一定要尽早组织人力和机械,开挖直沟、横沟、围沟等三沟,并接通田头,做到田内沟与田外沟渠相连,三沟配套。

二要及时抢种补种春季绿肥。目前天气已转暖、每日最低气温基本稳定通过3℃以上,对于冬前播种出苗不好、越冬期间长势转弱、“空心塘”较多的绿肥田,要趁早趁湿补种春季绿肥,如黑麦草、春油菜等。一般建议每亩撒播500~1000克油菜籽较为经济,同时施用少量基肥,保持田间土壤适宜墒情,以促进春播绿肥油菜出苗生长。通过利用春后至下茬作物播栽前的近3个月温光资源,增加鲜草产量。

对于采取冬季休闲、冬耕晒垡的田块,也可以撒播适量油菜籽,起到抑制杂草生长、同时压青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三要因苗补肥促长。根据“启动氮、增施碳、互作磷”的原则进行肥料补施,施用少量的氮肥能启动和加快紫云英等豆科作物的根系固氮效应,实现“以小肥换大肥”。紫云英等豆科绿肥作物对磷肥非常敏感,增施磷肥能壮根,使根瘤菌固氮量增多,达到“以磷增氮”的目的。要抓住目前气温回暖、田间墒情适宜的有利时机,及时看苗追施适量化肥,以促进绿肥生长。建议每亩施用45%三元复合肥10~20公斤,苗小苗稀的田块多施,苗壮苗足的田块可少施或不施,以减少农事操作和生产成本。

四是科学防治病虫害。绿肥作物春季病虫害发生较重、严重影响鲜草产量的田块,应及时做好化学防治,确保茎叶生长旺盛。一般采用甲基托布基1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等防治紫云英菌核病、白粉病和油菜菌核病等。对于蚜虫,可选用2.5%溴氰菊酯3500~4000倍液喷雾防治。对于“饲草两用”的绿肥田,要注意谨慎用药。

五是适时翻压绿肥。在绿肥作物盛花期至终花期前后及时翻压还田。也可结合后作移栽水稻的栽插(直播水稻播种)时间,提前20~25天左右翻压。一般以耕翻方式为好,耕翻深度为15~20厘米。每亩还草量1.5~2吨为宜,如鲜草产量过高,可以移到绿肥生长量较少的田块。翻压后,灌水沤田,保持田面有1~2厘米深的浅水层,以促进绿肥作物腐烂分解,涵蓄养分。绿肥作物翻埋还田后的1个月时间内尽量不排水,合理灌水,避免养分流失。

(市粮油站供稿)

来源:盐城市农业农村局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