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农资讯 > 地方之窗

从“汗水农业”到“智慧粮仓”——大丰区农业现代化转型纪实

发布日期:2025-05-16 14:16 [ ] 浏览次数:

在黄海之滨的大丰,一片158.55平方公里的“蒜香梨缘”和美乡村片区成为现代农业的试验田。这里不仅孕育着全省规模最大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更以“六种经济”模式激活乡村振兴动能。大丰的实践,正是新时代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的生动注脚。

科技赋能

传统农业“长”出新质生产力

日前,西团镇叶新家庭农场内,农场主康华轻点手机,无人机便精准播撒肥料。这套由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支持的智能农机,不仅将农场小麦病害发病率从12%降至4%,还减少三成农药用量。截至3月,全区投入植保无人机680台,覆盖农田60%以上。

更前沿的探索在“无人化农场”展开。桂丰家庭农场的无人驾驶收割机可自主完成收割、脱粒等动作,操作人员只需通过手机设置参数。这种“会种地的机器人”已在两个无人化农场落地应用,推动主要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98%。

作为全省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大县,大丰常年制种面积7万亩以上,年产种子1000多万公斤。江苏金色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攻关的“杂交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技术”,实现从印刷播种到烘干精选全流程机械化,每亩节本增效300元以上。该技术在三龙、刘庄等核心制种区建立示范基地,累计获得国家制种大县奖励资金近8000万元。

南阳镇辣根种植户刘剑,通过“畜禽粪污冬季还田—高垄种植循环模式”提高辣根单产,亩产量达1350公斤,比传统种植产量提升35%。这种新的还田生态模式,与荷兰花海的农旅经济、恒北村的梨产业形成互补,构建起“生态养殖—有机肥还田—特色种植”的闭环。

结构重塑

特色产业织就“立体画卷”

裕华大蒜、南阳辣根、恒北早酥梨等“土特产”,通过精深加工实现价值跃升。2024年,全区新签约亿元农产品加工项目11个。大丰区打破镇域边界,构建“一带四核四片区”的空间结构:新丰镇聚焦贝母、果蔬,丰华街道深耕大蒜产学研,南阳镇打造“三新”农业示范,大中街道融合农文旅。这种“各美其美”的布局,使特色产业种植规模稳定在3万亩,亩均纯收益超5000元。

在朝荣村,8500亩大蒜通过“党总支+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统一种植、统一销售,2024年每亩产值较上年增长近2000元。全区676家家庭农场中,建成48家省级示范农场,建成省、市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7家,为小农户提供“耕、种、管、收、烘”一站式服务。

政策护航

制度创新激活“一池春水”

大丰整合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奶牛、蔬菜、稻麦等种养领域开展技术攻关。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企业与上海海洋大学、江南大学等共建研发平台。

针对特色农机购置,大丰对蔬菜移栽机、禽蛋捡拾机械等给予30%作业奖补,新建“宜机化”大棚每亩奖补2000元。去年,全区新增特色农机4715台(套),特色农业机械化率75%。金融创新同步发力,“农机贷”“粮食供应链金融”等产品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低息贷款。

从盐碱滩到“鱼米乡”,大丰的蜕变揭示了新时代农业的发展密码:以科技为引擎,以结构调整为路径,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当无人机掠过蒜田、当智慧农场昼夜运转、当产业链延伸至长三角核心城市,这片土地正以新质生产力重塑农业版图,为沿海地区乡村振兴提供“大丰方案”。(记者 张勇峰 蔡志伟 来源:盐阜大众报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办公室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