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市小麦陆续进入抽穗扬花期,全市积极发动因地制宜开展“四要四不能”灌溉应对历史罕见的冬春干旱影响,适宜灌溉区实现冬灌或春灌一次全覆盖,部分严重偏旱地区灌溉两遍,结合3月初有效降雨,科学施好拔节孕穗肥。从田间调查看,适期播种的小麦生长发育相对正常,但干旱对迟播的小麦有影响;高峰苗及成穗数虽比单产创新高的上年略少,但多于常年。小麦孕穗期至抽穗扬花期是需水高峰期也是敏感期,高温干旱会增加小花退化,影响粒数。天气预报21日我市将有中到大雨,有望旱情解除。我市小麦历来“旱丰水歉”,且小麦籽粒产量的80%来自于花后光合作用的转运。全市各地需坚持不盲目乐观、也不过分悲观,切实做好农技人员挂钩包片服务,坚持“减少小花退化,增加粒重”的技术策略,提振信心积极做好后期管理,全力推进小麦单产提升。
一是因苗施策科学抗旱。不仅高温干旱导致早衰,高温高湿也会造成青枯早衰,主要是不恰当的漫灌会造成根系缺氧,吸收水分能力减弱,而叶面蒸腾大,加速叶片失水、根系早衰。因此抗旱不到位不如不抗旱,抗旱要根据田间小麦叶片的表现,科学分类施策。一般情况下,上部叶片虽然中午出现卷曲、傍晚后会逐步恢复,这类不考虑抗旱;如果傍晚后至凌晨仍不能恢复、旱情严重,且近期仍无有效降雨,才要科学抗旱。抗旱以机械喷浇灌为主,坚决不能大水漫灌,抗旱时间选择傍晚后开展,且不能造成田间积水。
二是赤霉病防控不放松。虽然干旱不利赤霉病侵染,但也不能盲目乐观,要一着不让的坚持防控赤霉病。干旱会导致虫害的偏重发生,尤其要关注穗蚜虫的发生,各地要根据田间测报适时防治。赤霉病立足“预防为主、主动出击、见花打药”的防控策略,第一次用药免费全覆盖,做到适期防控、优选药种、用准药量,确保“扬花一块、防控一块、达效一块”。指导农户在小麦抽穗扬花初期用第一遍药,如遇高温降雨天气,首次用药时间提早至齐穗期,5-7天后再用一次。首选高效复配剂,科学组合药剂配方,做到主攻兼治对象明确、药剂组合配方准确。
三是及时叶面喷施肥料。抽穗扬花期和灌浆期,结合防病治虫进行叶面喷肥、药肥混喷,提振灌浆速率,增加粒重。根据今年特殊情况,可适当增加叶面喷肥的频次,一般在扬花初期至灌浆初期最为高效。可选用“春泉八八三”或“兴欣富利素”或海藻肥、二氢卟吩铁、水溶性硅肥、磷酸二氢钾、尿素等优质叶面肥或植物生长调节、调理剂,实现“一喷多防”(防病虫、防倒伏、防早衰、防干热风或高温逼熟等)。需确保用药、水量充足,喷杆喷雾机每亩用水量20~30公斤,机动弥雾、静电喷雾每亩用水量15~20公斤,高效植保无人机每亩用水量不低于2升。
四是适时收获颗粒归仓。小麦籽粒灌浆进入蜡熟末期,是小麦收获的最佳时间,此期收获粒重最大,产量最高。这一时期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选择晴好天气,及时收获,躲避烂场雨,防止穗发芽,做到“颗粒归仓,丰产丰收”。及早做好收获机具、烘干设施设备准备工作,做好机械化抢收减损,收获期间如遇阴雨天气籽粒水分偏高时及时烘干入仓。
(市粮油站、局种植业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