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农业 > 种植业

二类农作物病虫害科普宣传(一)小麦白粉病

发布日期:2025-03-04 10:29 [ ] 浏览次数:

【病原菌】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菌丝生于寄主体表,无色,以吸器伸入寄主表皮细胞。菌丝上垂直生成分生孢子梗,基部膨大成球形,梗上生有成串的分生孢子,一般可有6~7个乃至10多个。分生孢子卵圆形、单胞、无色,病斑霉层内的黑色小颗粒为病菌的闭囊壳。闭囊壳为球形,黑色,外有发育不全的丝状附属丝。子囊为长椭圆形,内含子囊孢子8个或4个。子囊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

【症状】白粉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为害。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病部初产生黄色小点,而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表面生一层白粉状霉层(分生孢子),霉层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浅褐色,其上生有许多黑色小点(闭囊壳)。病斑多时可愈合成片,并导致叶片发黄枯死。茎和叶鞘受害后,植株易倒伏。重病株通常矮缩不抽穗。抗病品种可看到枯斑反应,霉层很小很少,或只有枯斑枯点而无霉层。发病严重时植株矮小细弱,穗小粒少,千粒重明显下降,严重影响产量。

【发生规律】小麦白粉病菌的越夏方式有两种:一是以分生孢子在夏季气温较低地区的自生麦苗或夏播小麦上继续侵染繁殖或以潜伏态度过夏季;另一种是以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低温、干燥的条件下越夏。在以分生孢子越夏的地区,秋苗发病较早、较重,在无越夏菌源的地区则发病较晚,较轻或不发病,秋苗发病以后一般均能越冬。病菌越冬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以分生孢子的形态越冬:另一种是以菌丝状潜伏在病叶组织内越冬。影响病菌越冬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是冬季的气温,其次是湿度。越冬的病菌先在植株底部叶片上呈水平方向扩展,以后依次向中部和上部叶片发展。发病适温15~20℃,相对湿度大于70%时,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冬季温暖、雨雪较多,或土壤湿度较大,有利于病原菌越冬。雨日、雨量过多,可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从而减缓病害发生。偏施氮肥,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易发病。

影响春季流行因素有:①菌源、主要是当地菌源多少;②温度高、湿度大,始病期就早,潜育期短病情发展快;③水量、春季降水量较多且分布均匀,病害发生较重:④日照、在春季发病期间日照少,阴天多,病害发生较重;⑤肥料、氮肥过多,发病重;⑥水浇地比旱地发病重,但在极干旱条件下,发病重;⑦种植过密田块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

在白粉病菌越夏区或秋苗发病重的地区可以适当晚播以减少秋苗发病率;避免播量过高,造成田间群体密度过大;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特别是磷肥用量,可以减轻病害的发生。在病害发生初期使用三唑酮、戊唑醇、嘧菌酯等单剂或复合剂适时防治。

(市植保站供稿)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办公室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