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开花结荚期是菌核病、蚜虫发生危害的高峰期,也是控害保产的关键期。受上年播期推迟、冬季降水偏少等因素影响,田间苗情差异较大,油菜整体抗病抗逆性不足。综合分析田间菌核病菌原基数、苗情特点及下阶段气象趋势,预计今年油菜菌核病将呈偏重发生趋势。各地要密切监测油菜病虫发生情况,抓住适期、主动出击、全面用药,打好以菌核病为主的防治总体战。
一、发生趋势
(一)油菜菌核病
1、菌源充足
近年来油菜菌核病连续重发,油菜田重茬种植比例高,土壤中残留的菌核多,菌源充足。全市加权平均病株率1.9%。盐都3月7日始见子囊盘,略早于上年。据近期调查,系统田,菌核病子囊盘累计2.3个/㎡;大田查见菌核病子囊盘子1.5个/㎡(0-9),与往年相近。随着今后降雨的增多及气温升高,田间郁蔽程度加大,菌核还将大量萌发,田间子囊盘数量将明显增多。
2、品种感病
目前我市大面积种植的秦优系列、沣油737等油菜品种,对菌
核病抗性不强,利于油菜菌核病重发流行。
3、气候条件适宜发病
据市气象部门预测,3月下旬至4月上旬将有两次降水过程,与大面积油菜花期相重合,有利子囊盘形成和子囊孢子的释放,气候条件总体利于菌核病侵茎危害,油菜菌核病流行风险大。
(二)油菜蚜虫
近期气温回升,蚜虫进入快速繁殖阶段。据调查,全市蚜虫百株蚜量平均1261.7头,高于上年同期;其中滨海地区百株蚜量2774.6头(0-14500),阜宁地区百株蚜量2756.5头(63-18100)。随着气温升高,田间蚜量将进一步上升,预计油菜开花结荚期蚜虫可达中等发生,局部田块偏重发生。
二、防治意见
油菜菌核病和蚜虫的防治是夺取油菜生产高产稳产的关键措施,各地务必要高度重视,要坚持“预防为主,适期防治”的防治策略,广泛宣传发动,抓住适期,及时开展预防,努力控制油菜菌核病和蚜虫的发生危害,夺取油菜丰收。主要措施如下:
1、农业防治
一是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老叶、病叶和带虫叶,减少病虫基数;中耕除草,清沟理墒,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二是合理施肥,避免过迟偏施氮肥。
2、适期喷药、防病治虫。具体掌握以下几点:
(1)抓住适期,全面施药。
油菜主茎开花株率80%左右(盛花初期),全面用药防治,如遇连阴雨、花期持续时间长等适宜病害流行天气,第一次防治结束后间隔5-7天进行第二次防治。
(2)选准药剂,用足水量。
防治油菜菌核病:可选用氟唑菌酰羟胺、咪鲜胺、啶酰菌胺、
腐霉利、异菌脲等药剂,以及盾壳霉或芽孢杆菌等生物菌剂,停用多菌灵、菌核净、甲基硫菌灵等产生抗性的药剂。对蚜虫发生重的田块,要做好统筹安排,实现“一喷多防”目标。由于油菜花期植株高大,田间郁闭,要用足水量,确保喷透。电动喷雾器每亩对水30-45公斤,有条件的可选用植保无人机。采用盖顶向下喷雾法均匀喷洒,使药液迅速布展到植株中、下部。施药时加入有机硅助剂以提升防治。药后3小时遇雨需做好补防工作。有条件地区可喷施赤·吲乙·芸苔、二氢卟吩铁、益施帮等提高油菜抗病抗逆能力、助力单产提升行动。
3、注意事项
注意安全用药,油菜花期施药时要停用吡虫啉、噻虫嗪等新烟碱类药剂,以防影响蜜蜂采蜜安全;各类农药要严格按照规定剂量和浓度科学施用,注重轮换用药,避免抗性产生。及时回收处置农药包装废弃物,避免污染农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