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农业 > 种植业

二类农作物病虫害科普宣传系列(二)小麦纹枯病

发布日期:2025-03-20 17:37 [ ] 浏览次数:

小麦纹枯病发生普遍而严重。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平原麦区逐年加重,对产量影响极大。一般使小麦减产10%~20%,严重地块减产50%左右,个别地块甚至绝收。

【病原】无性世代Rhizoctoniacerealis称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称立枯丝核菌,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以前者为主。两个种均有各自的菌丝融合群。禾谷丝核菌菌丝双核,初无色,渐变黄白色,后成褐色,菌核小,菌丝较细,不产生无性孢子。立枯丝核菌菌丝细胞多核,菌核色泽较深,菌丝较粗。

【发生规律】

以菌核和菌丝体在田间病残体中越夏越冬,作为翌年初侵染源,其中菌核作用更显著。小麦纹枯病为典型土传病害,传播途径包括:带菌土壤和未腐熟有机肥(含病残体及病土)。农事操作传播。菌核或病残体萌发的菌丝通过附着胞或侵染垫侵入寄主,或从根部伤口侵入。

田间发病分五个阶段:

①冬前发病期(3叶期至分蘖期):病株率一般低于10%,早播田块可达10%~20%,此阶段病株为后期白穗主要来源。②越冬静止期:病情停滞,病株带菌越冬。③病情回升期(2月下旬至4月上旬):气温回升后病菌大量侵染,病株率激增,严重度多为1~2级。④发病高峰期(4月上中旬至5月上旬):拔节至孕穗期,病菌向上蔓延,严重度增加。⑤病情稳定期(5月上中旬):抽穗后病菌停止扩展,病株产生菌核并枯死,田间现枯白穗。

再侵染特点:冬前秋苗期和春季返青拔节期为两大侵染高峰。影响小麦纹枯病发生流行的因素包括品种抗性、气候因素、耕作制度及栽培技术等。

①品种抗病性:20世纪60年代以前我国北方麦区小麦品种以当地的农家品种为主,品种遗传上存在异质性。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地在品种推广上趋于单一化,大量推广矮秆品种。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品种绝大多数为感病品种,只有极少数表现耐病或中抗,缺乏免疫和高抗品种。感病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是当前小麦纹枯病严重发生的原因之一。

②耕作与栽培措施:小麦地连作年限长,土壤中菌核数量多,有利于菌源积累,发病重。另外,小麦早播气温较高,纹枯病发病重,适期迟播纹枯病发生轻。

③灌溉条件的改善,播种密度的增高,化肥特别是速效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有利于纹枯病发生流行。高产田块纹枯病重于一般田块。

④气候条件:不同发病阶段对气象因子的反应有显著差异。一般冬前高温多雨有利于发病,春季气温已基本满足纹枯病发生的要求,湿度成为发病的主导因子。3月至5月上旬的降水量与发病程度密相关。

⑤土壤条件:小麦纹枯病发生与土壤类型也有一定关系。砂壤土地区纹枯病重于黏土地区,黏土地区纹枯病重于盐碱土地区。中性偏酸性土壤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农田生态状况关系密切,在病害控制上应以改善农田生态条件为基础,结合药剂防治的策略。

农业防治:种植抗(耐)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促进小麦生长健壮。适期播种,避免过早播种,以减少冬前病菌侵染麦苗的机会。合理掌握播种量。避免过量施用氮肥,以增强麦株的抗病能力。带病残体的粪肥要经高温腐熟后再施用。麦田管理关键是提高整地质量,培育壮苗和加强麦田排灌系统的建设,做到沟渠配套、排灌畅通,以降低田间湿度。提倡早春中耕,促进麦苗健壮。春季有寒潮时,要看天灌水,尽量减轻低温、寒害的影响。

春季是病害的发生高峰期,仅靠种子处理很难控制春季病害流行,在小麦返青拔节期应根据病情发展及时进行喷雾防治。以分蘖末期施药防效最好,拔节期次之,孕穗期防治效果较差。

在小麦分蘖末期纹枯病零星发生(病株率达5%)时,应及时选用对路药剂进行防治。防治时应抓好前期预防工作,田间发现病害危害时及时施药防治,加强田间肥水管理,避免过量施用氮肥。


(植保站供稿、部分选自《农作物病虫害诊断原色图鉴》)

b82beb100b70f593cce749509f80ec0.jpg


纹枯病.jpeg


纹枯病3.jpeg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办公室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