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收我市小麦面积创历史新高,达634.26万亩,比上年增加2.38万亩;总产量已连续四年突破240万吨,达248.2万吨。2025年秋播要坚持“稳面积、攻单产、提产能”目标,推介高产、优质、省工、节本、增效的小麦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新模式,产业联动实现产量与效益双提升。秋播环节要围绕“六个推进”,以提高播种质量为核心,推进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应用;以发挥农机农艺结合为优势,推进秸秆高效利用;以及时腾茬争取适期播种为重点,推进机械匀播麦苗素质提升;以肥药精准施用为关键,调优产品投入结构,推进适时精确定量施用提质增效;以抗逆应变为保障,三沟配套、适时化调化控,推进主动抗逆确保丰产高效;以创新服务方式为抓手,推进专家挂钩指导服务、小麦高产竞赛等提高技术到位率。秋播主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推进品种布局优化。按照市场化导向、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高产高效的要求,优化品种布局。结合优势片区建设,淮北麦区以偏强筋和中筋半冬性白皮小麦品种为主;里下河地区以中筋春性红皮小麦品种为主,搭配偏强筋春性红皮小麦品种;沿海地区以弱筋春性红皮小麦品种为主,搭配种植中强筋春性红皮小麦。适宜淮南麦区选择的品种主要有:镇麦12号、扬麦25、扬麦34、宁麦13、农麦88、镇麦18、镇麦15、盐麦1号等。适宜淮北麦区选择的品种主要有:淮麦33、淮麦44、徐麦35、郑麦1860、瑞华麦549等。要推广应用种子包衣或药剂处理,因地制宜,科学选药,避免“白籽”下地。推动建立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强化与面粉加工企业与食品加工企业联动,实现优质、专用、高效生产。
二是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综合利用秸秆,统筹做好秸秆离田和秸秆还田。秋播秸秆还田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农机农艺结合、栽培措施配套。碎草匀铺是秸秆埋草还田的关键第一步,直接影响到秸秆还田和整地播种质量。特别是水稻完熟期机械收获,要选用或加装秸草切碎和匀撒装置,同步切碎稻秸秆。前茬收获机械要普及切碎、匀铺装置,留茬高度10厘米以下,碎草长度控制在5~10厘米,越碎越好,适墒旋耕或犁旋作业,尽量深埋秸草并提高整地质量。如果收获机切碎匀铺装置不到位或碎草匀铺效果较差,应立即采取秸秆粉碎机灭茬粉碎作业后再进行埋草整地作业。旋耕埋草效果相对较差,要加大马力、中慢速行驶,确保旋耕埋草深度达到15~20厘米,防止稻草入土成团或富集于浅表(播种)层。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积极推广耕翻埋草整地,可最大限度降低秸秆还田对小麦生长带来的负作用。此外,还可采用“耕—耙—旋”、“旋—旋”等增加作业次数的方式提高整地质量,要注意旋耕机作业保持低档速为提高播种质量打好基础。
三是推进播种质量提升。坚持适期、适量、适深、适墒、宜机播种,努力减少晚播小麦面积和粗放播种面积。全力适期播种是确保壮苗越冬、高产稳产的重要保证。我市小麦适期播种范围,淮北半冬性小麦品种于10月15~30日,淮南偏春性品种为10月25~11月5日。我市稻茬小麦总体茬口偏晚,播种季节很紧,尤其今年10月中旬降水量明显偏多,秋播工作尤其要突出“抢”字。适宜的播种量应根据播期、播种质量、肥水条件等因素灵活调节。高产、超高产栽培,应在适期播种、提高播种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播种量,以最少基本苗实现预期足穗。大面积生产上,适期播种采用精量、半精量播种,基本苗控制在12~16万之间;迟于播种适期,要适当增加播种量,每晚播一天增加0.5~1万基本苗,最多不超过预期穗数的80%(晚播独秆栽培,北部地区最多不超过35万基本苗,中南部地区最多不超过25万基本苗)。适期播种种子发芽率正常情况下,可根据“斤种万苗”原则确定播种量,晚播、气温较低条件下田间出苗率下降,斤种成苗6~7千,需适当加大播种量。要大力推广机耕、机播专业化服务水平,努力做到播种量精确调控,提高播种均匀度,根据墒情调节播深,防止深籽、露籽、丛籽,确保一播全苗,努力做到播深适宜、深浅一致、出苗均匀、苗量合理。
四是推进肥药高效施用。有条件的地区,在高肥力土壤上,推行“速效氮+缓释氮”一次施肥模式;在中等肥力土壤上,实行“速效氮+缓释氮”一基一追施肥模式。对于大部分常规肥料种植田要加强肥料运筹,提高利用效率,秸秆还田较多的田块要适当提高基肥比例,防止出现生理夺氮影响麦苗生长。弱筋小麦一般掌握总施氮量12~14公斤/亩,以基肥:平衡肥:拔节肥为7:1:2的氮肥运筹方式为宜;中筋小麦一般掌握15~18公斤/亩,强筋小麦一般为16~20公斤/亩,氮肥施用比例宜采用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为5:1:2:2的运筹方式。根据土壤基础地力水平,中筋、弱筋小麦宜采用氮磷钾配比为1:0.4~0.6:0.4~0.6,强筋小麦宜采用氮磷钾配比为1:0.6~0.8:0.6~0.8,磷钾配以基肥:拔节肥5~7:3~5为宜。晚茬麦氮肥施用则要基本稳定并适当后移。提高化除效果。化学除草要坚持“以封为主、封杀结合、科学用药”的防除策略,播后苗前墒情适宜时,封杀化除;越冬前对播种时未封闭化除或效果不理想、杂草达标田块,及时根据草相喷药化除,务必要避开寒潮来临前用药,掌握在冷尾暖头气温适宜时打药,防止冻药害的发生。
五是推进抗灾减灾预防。播后适时机械开沟,每3~4米开挖一条竖沟,沟宽20厘米,沟深20~30厘米;距田两端横埂2~5米各挖一条横沟,较长的田块每隔50米增开一条腰沟,沟宽20厘米,沟深30~40厘米;田头出水沟要求宽25厘米,深40~50厘米,确保内外三沟相通。板茬播种或还草田块需通过减少竖沟畦宽,提高内三沟开沟密度和深度,增加沟系取土量和对畦面覆盖,防止露籽现象。强化播后适墒镇压,秸秆还田量大、播种质量差、播后镇压不到位、表层疏松的田块,适度灌溉是首选之策,也可选择在“冷尾暖头”、气温回升且无霜冻无露水的晴天进行适度镇压,可弥合土缝、促进根土密接、提墒保温防冻,要注意根据苗情长势长相把握适当的镇压强度,防止过度镇压。推广使用种子包衣或播种前药剂拌种处理,预防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等土传、种传病害的发生和地下害虫、蚜虫等,可选用22%苯醚·咯·噻虫FS20ml对水180ml拌种或包衣10kg麦种;为提高出苗率和出苗速度,可采用二氢卟吩铁等进行拌种;适期早播时也可考虑多效唑、烯效唑等化控壮苗、促根增蘖。合理镇压化控,提墒保湿防灾。旱茬麦田播前和稻茬麦田播后要根据墒情适度镇压,使种子和土壤密接,弥合土缝,提墒保温,促进齐苗。冬前苗期也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度镇压,确保安全越冬。对未拌种化控,冬前和初春出现旺长趋势的麦田,采取镇压或化控等措施,适度抑制旺长。
六是推进全程服务指导。各地要结合单产提升、优质片区建设等各类项目实施,强化惠农政策的宣传引导服务。认真组织基层农技人员、新型经营主体、种植大户等积极开展秋播技术培训,同时要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秋播技术指导意见,充分利用“农技耘”、“微信群”、“云课堂”等网络手段,加强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优质农技服务。积极推动区域农技服务中心建设,构建“农技专家+基层农技人员”联合工作模式,成立由干部带队、农技专家参加的生产服务指导组,下沉一线开展全过程、全方位生产服务督促指导。推行秋播质量提升、专家挂钩指导服务、小麦高产竞赛等方式,全面提高技术到位率。
(市粮油站、局种植业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