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农业 > 种植业

一类农作物病虫害科普宣传系列(七)稻飞虱

发布日期:2024-09-30 16:55 [ ] 浏览次数:

稻飞虱是为害水稻的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的统称,属半翅目飞虱科。

一、分布与为害

稻飞虱在我国分布广泛。褐飞虱是发生为害最重的稻飞虱,常年在长江中下游及以南稻区发生为害。白背飞虱总体为害程度次于褐飞虱,主要在西南、长江中下游、华南等区域发生为害。灰飞虱发生相对较轻,主要在黄淮、江南和东北南部稻区发生为害。飞虱都可以传播水稻病毒病,对水稻造成更严重的产量损失。

稻飞虱对水稻的危害主要为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吸食水稻汁液,造成稻株营养成分和水分的丧失,严重时可导致严重减产,甚至失收。二是传播多种水稻病毒病造成间接危害。褐飞虱极易造成“虱烧”、“冒穿”等症状;白背飞虱常引起“黄塘”,但对部分感虫品种也可造成“冒穿”倒伏;灰飞虱则可能引起稻穗发黑、结实率下降等症状。稻飞虱吸食过程中还分泌大量富含营养的蜜露,覆盖在稻株上极易滋生煤污病,出现稻叶或精株发里。成虫产卵时刺穿组织,造成大量伤口,亦为小球菌核病等病害的侵染提供有利条件。

二、发生规律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是典型的远距离迁飞害虫,灰飞虱在大多数地方都可越冬且可兼性迁飞。一年中3种稻飞的发生时间有所不同,在长江中下游稻区,前期以灰飞为主,主要为害早稻分蘖期;中期以白背飞虱为主,主要为害早稻穗期、单季中稻和晚稻分蘖期;后期以褐飞虱为主,主要为害晚稻、单季中稻。3种稻飞虱在田间稻丛中的垂直分布特征亦有差异,褐飞虱一般分布于稻丛基部,灰飞虱则喜分布干稻从上部叶片、叶鞘或稻穗,白背飞虱居中。

褐飞虱年发生1~12代,由南往北代数递减,海南南部12代,吉林通化仅1代。褐飞虱是一种逐代、逐区、呈季节性南北往迁移的害虫,其迁移受我国东亚季风和作物生长季节变化同步制约。一般每年3月下旬至5月,随西南气流由中南半岛迁入两广南部发生区(北纬19°至北回归线),繁殖1~3代,于6月间早稻黄熟时随季风北迁,主隆于南岭发生区(北回归线至北纬26°-28°),7月中旬至7月下旬南岭区域早稻黄熟收割,再北迁至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水稻黄熟,产生大量长翅型成虫,随东北气流向西南回迁。外来虫源区,每年虫源迁入的迟早和数量对当地褐飞虱发生的迟早、世代数和发生程度有直接影响。长翅型成虫为迁飞型,短翅型成虫为居留繁殖型,其产卵前期较长翅型短,繁殖力较强。食料条件、虫口密度是褐飞虱翅型分化的主要外部诱发因素。一般分蘖期和孕穗期水稻有利于短翅型的产生,黄熟期水稻有利于长翅型的产生;虫口密度过大会诱发长翅型比例增高。成虫和若虫喜聚集在稻丛下部距水面20cm以内的茎秆上栖息和取食。成虫有强趋光性,20-23时扑灯多,对双色灯及金属卤化物灯的趋性较强。雌虫一般只交尾1次,而雄虫可多次交尾。26~28℃条件下成虫寿命15~25d,产卵前期2~3d,卵期7~8d,若虫期12~14d雌虫繁殖力强,多在下午产卵,产卵高峰期通常持续6~10d。每雌产卵200~700粒,多者超过1000粒。喜温喜湿,生长适温20~30℃,最适温26~28℃,适宜湿度在80%以上;盛夏不热、深秋不凉、夏秋多雨是该虫大发生的气候条件。肥水管理不当,如施氮肥过多导致叶片徒长、荫蔽度大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褐飞虱的大发生。食料条件是影响褐飞虱发生的重要因素。水稻不同生育期因营养条件不同,不但影响褐飞虱翅型分化,还对其生长发育和繁殖力有较大影响,一般取食孕穗期水稻的褐飞虱若虫发育历期最短、繁殖力最高取食秧苗期的反之。水稻品种抗性对褐飞虱迁入后的发生起着关键的作用,抗性好的品种往往不需要采取其他防治措施就能有效防控褐飞虱,感虫甚至超虫的品种即使大量使用化学农药褐飞虱仍可能大发生。然而,抗虫品种大面积种植一定时间后,褐飞虱致害能力易发生改变,使原本抗虫品种变为感虫。

三、防治技术

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措施,充分发挥稻田生态系统的自然控害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用药实现对稻飞虱的有效防控。   

1.  农业防治

各稻区因地制宜采取农业防治措施:①选用抗(耐)虫水稻品种,通过合理进行肥水管理培育健康水稻,提高水稻植株抵抗稻飞虱的能力。②稻田周边和田埂保留禾本科功能性杂草,种植显花植物,保护自然天敌,提高稻田生态系统对稻飞虱的系统抗性。③适当调节水稻播种期,如江苏稻麦轮作区适当推迟单季晚稻的播种期,显著减少麦田迁入稻田的灰飞虱量及其传播的病毒病发病率。

2、物理防治

稻飞虱传播的病毒病流行地区,用防虫网或无纺布覆盖秧田,可以防虫并阻止飞虱传毒。

3、化学防治

根据水稻品种类型和虫情,可采用达标防治和控制主害代的策略。稻飞虱具有突发性,化学防治是重要的应急措施,但不能见虫就打药,仅对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进行防治。由于各地栽培制度、品种类型、水稻生育期不同,防治指标不尽相同。一般水稻前中期防治指标从严,后期适当从宽,各类单季中晚稻和连作晚稻拔节孕穗期至穗期,当田间短翅雌虫虫量较高时从严。5%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下,防治指标为分蘖期1000头/百丛。穗期1500头/百丛。


(市植保站供稿,部分选自《一类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技术手册》)

951bc6692204d9151fbb0a71ada1204.jpg

d638a4ed656916eef62d6109b08a0e3.jpg


370ba905a3a76050e82b222637256d8.jpg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办公室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