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农资讯 > 当前农事

一类农作物病虫害科普宣传系列(六)稻纵卷叶螟

发布日期:2024-08-07 14:41 [ ] 浏览次数:

稻纵卷叶螟俗称卷叶虫、刮青虫、白叶虫等。分布于我国各稻区,北起黑龙江、内蒙古,南至台湾、海南。

一、幼虫为害

主要为害水稻叶片,初孵幼虫先从叶尖沿叶脉来回爬动,大部分钻入心叶,导致心叶出现针尖大小的白色透明点,也有少数在叶边缘吐丝卷叶,但吐丝范围小,不转叶为害。二龄幼虫开始常在叶尖卷成小卷苞,为“卷尖期”,为害处呈透明白条状,仍不转叶为害三龄幼虫后期开始转叶为害,虫苞多为单叶管状。四龄幼虫转叶频繁,中苞上形成白色长条状大斑。五龄幼虫纵卷整片叶,藏于苞内取食叶片上表皮及叶肉,仅留白色下表皮,造成叶片刮白。

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7~9mm,翅展12~18mm。翅为黄褐色,前、后拥外缘有黑褐色宽边,前翅前缘暗褐色,有内、中、外3条黑褐色横中横纹短,不达后缘。一龄幼虫体长约2mm,头黑色,体淡黄绿色,前胸背板中央黑点不明显。二龄幼虫体长约3mm,头淡褐色,体黄绿色,前胸背板前缘和后缘中部各出现2个黑点,中胸背板隐约可见2个毛片。三龄幼虫体长约6mm,头褐色,体草绿色,前胸背板后缘2个黑点转变为2个三角形黑斑,中后胸背面斑纹清晰可见,尤以中胸更为明显。四龄幼虫体长约9mm.头暗褐色,体绿色,前胸背板前缘2个黑点两侧出现许多小黑点,连成括号形,中、后胸背面斑纹黑褐色。五龄幼虫体长14~19mm,头褐色,体绿色至黄绿色。老熟幼虫橘红色,前胸背板淡褐色,上有1对黑褐色斑纹。中、后胸背面各有8个毛片,分成两排。4.蛹体长7~10mm,长圆筒形,臀棘具8根钩刺,初为淡黄色,后为红棕色至褐色。

三、发生规律

稻纵卷叶螟在我国各地的发生世代随着纬度的升高从南向北顺次递减。依据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代数、主害代为害时期、越冬情况及水稻栽培制度等,我国东半部可以划分为5个发生区,即海南周年为害区、岭南区、江岭区、江淮区和北方区。其中江淮区:包括沿江、沿淮、江苏南部、上海及山东和陕西南部的泰沂山区到秦岭一线以南地区,年发生4~5代,多发代为第二至三代(7-8月),或第二、四代(7月、9月)。稻纵卷叶螟成虫昼伏夜出,喜温湿。日间多藏匿在茂密的稻田里,也有的在田边杂草中栖息。一生交尾多次,卵多单产。幼虫纵卷叶片结苞为害,可转苞为害。稻纵卷叶螟卵期3~6d,幼虫期15~26d,蛹期5~8d,雌蛾寿命5~17d,雄蛾寿命4~16d。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为害常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温、湿度。生长发育需适温高湿,以温度22~28℃、相对湿度80%以上最为适宜。阴雨多湿有利于其发生,高温干旱或低温都不利于其发育。锋面降雨天气有利于迁入蛾源的降落。雨多,成虫迁入量也大。在卵盛孵期间,连续大雨对低龄幼虫不利。②寄植物和种植制度。稻纵卷叶螟在叶色深绿、宽软的水品种上较叶色浅淡,质地硬的品种上发生重;在矮秆品种上较高秆品种上发生;在晚粳上发生为害大干晚籼和杂交稻,又大于常规稻。叶脉间具有密硅链的水稻品种对稻纵卷叶螟具有抗性。③天敌。寄生性天敌卵期主要有螟黄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幼虫期有稻纵卷叶螟绒茧蜂、螟蛉绒茧蜂、扁股小蜂等;蛹期有寄生蝇、姬蜂、广大腿蜂。捕食性天敌有蜻蜓、豆娘、蜘蛛、隐翅虫、步甲、青蛙等。天敌对稻纵卷叶螟种群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④化学农药。杀虫剂种类更替及使用量变化对该虫发生常具有明显影响。非靶标药剂吡虫啉等可以促进其生殖。    

四、绿色防控技术

1.  农业措施。合理布局,种植芝麻等蜜源植物,增加稻田系统生物多样性,促进天敌控害功能。合理施肥,水稻生长前期减施氮肥,增施硅肥和钾肥,防止前期猛发旺长,后期恋青迟熟。科学管水,降低卵孵化期的田间湿度。充分利用水稻补偿机制,适当放宽防治指标,水稻生长前期不用或慎用农药。2.释放稻螟赤眼蜂稻纵卷叶螟卵发生期,每代释放稻螟赤眼蜂3次,间隔3~5d,于清晨或傍晚放蜂,每亩均匀设置5~8个放蜂点每点间隔约10m。3.性信息素诱杀于稻纵卷叶螟蛾始见期至蛾盛末期,田间设置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和干式飞蛾诱捕器,诱杀雄蛾。。4.交配干扰主害代稻纵卷叶螟始蛾期或水稻移裁之前或移栽结束,集中连片设置高剂量性信息素智能喷施装置,每3亩设置1套,傍晚至日出每隔6min喷施1次,干扰成虫求偶和交配。5.药剂防治。水稻分蘖期百丛有幼虫150头或百丛束尖和新虫苞150个,穗期为百丛有幼虫60头或百丛束尖和新虫苞60个,选择对路药剂进行防治。

(市植保站供稿)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螟成虫



卷叶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办公室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