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又名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等。病原菌分为无性态和有性态,田间发生的主要为无性世代为半知菌亚门灰梨孢属Pyriculariagrisea(Cooke)Saccardo。
一、分布与为害:
稻瘟病在我国各稻区均有分布,发生程度在地区间、品种间、年度间差异较大。稻瘟病主要防治区域种植感病品种,施化肥尤其是氮肥多,稻株生长浓绿、茂密。
二、症状特征
稻瘟病可在水稻各生育期发生,可感染不同部位,根据感染部位分为苗瘟、叶瘟、叶枕(节)瘟、穗颈瘟、枝梗瘟、谷粒瘟。
1. 苗瘟 秧苗3叶期前发病,由种子带菌引起。初在芽和芽鞘上出现水渍状斑点,病苗基部灰黑色枯死,无明显病斑。3叶期后病斑呈短纺锤形、棱形或不规则小斑,灰绿色或褐色,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青灰色霉层,严重时成片枯死。
2.叶瘟 秧苗后期、移栽后至抽穗期均可发病,分蘖盛期发病较多。因品种、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叶瘟病斑变化较大,可引起死秧、死苗,严重的造成全田死苗。初期病斑为水渍状褐点,随后病斑逐步扩大,可造成叶片枯死。根据病斑形状、大小和色泽的不同,可将叶瘟分为4种病斑类型:急性型、慢性(普通)型、白点型和褐点型。
3、叶枕瘟、节瘟。叶枕瘟发生在叶片和叶鞘连接的叶片基部叶耳、叶环和叶舌(叶枕)上。初期病斑灰绿色,后呈灰白色或褐色,潮湿时长出灰绿色霉层,可引起病叶枯死和穗颈瘟。节瘟与穗颈瘟相似,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围绕节部扩展,使整个节部变黑腐烂,干燥时病部易横裂折断,早期发病可造成白穗。
4、穗颈瘟、枝梗瘟 穗颈瘟是造成最直接、最严重损失的稻瘟病症状,可导致不同程度的产量损失甚至颗粒无收。发生于穗下第一节穗颈上,病斑初期为水渍状暗褐色,后变黑褐色,高湿条件下病斑产生青灰色霉层,气候条件适宜时出现急性穗颈瘟。枝梗瘟发生于稻穗枝梗上,只影响发病枝梗上的谷粒,症状与穗颈瘟相似,形成部分枝梗白穗。
5、谷粒瘟 发生在谷粒的内外颖上。发病早的病斑呈椭圆形褐色斑点,边缘暗褐色,中部灰白色,潮湿时病部长出灰绿色霉层。
三、发生规律
稻瘟病是以种传、气传为主的传染性病害,在水稻各个生育期、植株各个部位均可发生为害。除病原菌外,其发生、流行、为害还与水稻品种抗病性、耕作栽培制度、肥水管理、气候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稻瘟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稻草和感病谷粒上越冬,病稻草和带菌种子是翌年病害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带菌种子播种后即可引起苗瘟。病稻草上越冬的病菌,翌年气温回升到20℃左右时,遇降雨或高湿度,能不断产生分生孢子。子主要借气流传播,其次是雨水和昆虫。分生孢子传到稻株叶片上,在适宜的温湿度下,萌发产生芽管,直接侵入稻株组织表皮。稻瘟病出现病斑后,在适宜气候下病斑上会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单、双季稻混栽地区,病菌相互传播侵染机会大,可加重为害。叶片上(尤其是倒2、3叶)的病斑形成的分生孢子是引起穗颈瘟的主要菌源。
四、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种植抗性品种。避免单一品种大面积连片、多年种植,清除病稻草,消灭越冬菌源。
2、药剂防治稻瘟病防治采取“预防为主、发病初期喷药治疗”的策略。种子处理浸种,秧苗移栽前2~3d喷施送嫁药带药移栽。苗瘟、叶瘟在稻株叶片出现病斑或发病中心时,应立即喷药防治。发生过苗瘟、叶瘟的田块,老病区、种植感稻瘟病品种,水稻中后期长势茂密、嫩绿,孕穗中后期至扬花灌浆期遇连续适温(25~30℃)、阴雨高湿(连续5d以上阴雨或相对湿度90%以上)的天气,则必须喷药预防穗颈瘟。预防穗颈瘟应在水稻破口期第一次施药,抽穗扬花至齐穗期第二次施药。尚未出现病斑、初见病斑或发病株时,药剂可选用三环唑类药剂喷防。当田间出现稻瘟病病斑或发病株时,应立即喷药治疗。
(市植保站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