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名称:阿拉伯婆婆纳,车前科婆婆纳属。又称波斯婆婆纳。
拉丁文名:Veronicapersica
入侵等级:2级(严重入侵)
鉴别特征:铺散多分枝草本;株高达50厘米;茎密生两列柔毛;叶2-4对(腋内生花的称苞片);卵形或圆形,长0.6-2厘米,基部浅心形,平截或浑圆,边缘具钝齿,两面疏生柔毛;具短柄;总状花序很长,苞片互生,与叶同形近等大,花萼果期增大,裂片卵状披针形,花冠蓝、紫或蓝紫色,裂片卵形或圆形;雄蕊短于花冠;蒴果肾形,宿存花柱超出凹口;种子背面具深横纹;染色体2n=28。
生物学特性:一年至二年生草本植物,花期3-5月。
原产地:原产于亚洲西部及欧洲,华东、华中及西南南部、新疆伊宁归化
中国分布现状:华东、华中及贵州、云南、西藏东部及新疆(伊宁),为归化的路边及荒野杂草。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中国最早记载是《江苏植物名录》(1919~1921年),最早标本1933年采自湖北武昌。阿拉伯婆婆纳是麦类、油菜等夏熟作物田的恶性杂草,还会严重危害棉花、玉米、大豆等幼苗生长;也是一些病原菌以及蚜虫等害虫的寄主。
控制方法:(1)机械、人工防除适用于密度较小或新入侵的种群。(2)农业防治。适当水旱轮作,作物适度密植。(3)化学防治。小麦、玉米、水稻田、果园等每亩用20%使它隆乳油60毫升、20%二甲四氯钠盐水剂250毫升等药剂对水30千克喷雾防治。
(市粮油站、农业外来入侵植物普查办公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