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农业 > 种植业

一类农作物病虫害科普宣传系列(一)油菜菌核病

发布日期:2024-03-27 21:14 [ ] 浏览次数:

学名:Sclerotiniasclerotiorum (Lib.)deBary

病原:Sclerotiniasclerotiorum称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菌核多呈不规则形鼠粪状。表面黑色,内部白色或略旱粉红色。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柄,大小和形状因形成菌核的部位而异,柄的顶端膨大逐渐展开形成子囊盘。子囊棍棒状,无色,内生8个子囊孢子。

分布:油菜菌核病又称菌核软腐病,俗称白秆、空秆、麻秆、烂秆、霉蔸等。油菜菌核病是世界性病害,我国所有油菜产区均有发生,以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冬油菜最为严重,发病率为10%~80%,产量损失5%~30%。结荚期受害最重,严重影响油菜籽产量和品质。

症状:

在油菜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结实期发病最重。茎、叶、花、荚各部都可受害,以茎部受害最重。病害多从植株下部的老叶开始发生。苗期发病,茎与叶柄初生红褐色斑点,后扩大变为白色,逐渐腐烂,上面长出白色菌丝。病斑绕茎后幼苗死亡。后期病部形成黑色菌核。茎部病斑初为水渍状,淡黄褐色,扩展后为长椭圆形、长条形或成为绕茎的大斑,病健交界分明,湿度大时,病部软腐,表面生有白色絮状霉层,病斑迅速扩大,茎秆成段变白,皮层腐烂内部空心,造成病部乃至全叶腐烂、病部长出白色絮状霉层,形成菌核。叶上病斑先为圆形水渍状、暗青色,后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心部分黄褐色或灰褐色,外部暗青色,周围变黄。干燥时病斑部变薄如纸,易破裂穿孔。花瓣染病,初呈水浸状,渐变为苍白色,后腐烂。角果染病,初现水渍状褐色病斑,后变灰白色,种子瘪瘦,无光泽,或成为不规则秕粒。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核混在土壤中或附着在采种株上或混杂在种子间越冬或越夏。南方冬播油菜区10-12月有少数菌核萌发,使幼苗发病,绝大多数菌核在翌年3-4月萌发,产生子囊盘。我国北方则在3-5月萌发。子囊孢子成熟后从子囊里弹出,借气流传播,侵染衰老的叶片和花瓣,长出菌丝体,使寄主组织腐烂变色。最适相对湿度85%体,致寄主组织腐烂变色。病菌从叶片扩展到叶柄,再侵入茎秆,也可通过接触或附着后进行重复侵染。生长后期后期又形成菌核越冬或越夏。

生产上病害发生流行取决于油菜开花期的降,旬降雨量超过50mm,发病重,小于30mm则发病轻。连作田菌核残留量多;中耕培土等措施不及时,就有利于病菌生长繁殖。排水不良,种植过密,施氮肥不当,油菜生长过旺、倒伏等情况下,田风透光差、湿度大,也有利于病菌繁殖。油菜早春遭受冻害,抗病力减弱,容易发病。3-4月气温,雨水较多的年份,发病往往较重。尤其是在油菜谢花盛期,如遇高温多雨天气,再加以上两个条件配合,病害就有可能流行。连作地或施用未充分腐熟有机肥、播种过密、偏施或过施氮肥易发病。地洼、排水不良或湿气滞留、植株倒伏发病重。

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早熟、高产、抗病品种,使谢花盛期与病菌孢子主要传播期尽量叉开,达到防治目的,是防治油菜菌核病的一条根本措施。

2、合理轮作。实行稻油轮作或旱地油菜与禾本科作物进行两年以上的轮作可有效减少菌源。

3、合理施肥,合理密植。提倡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避免偏施用氮肥,防止开花结荚期徒长、倒伏或脱肥早衰,减轻发病。

4、科学防治。化学防治油菜菌核病主抓住两个防治适期:一是3月上旬子囊盘萌发盛期,二是4月中上旬油菜盛花期。选择对路药剂,进行喷防。


(植保站供稿,部分转自《农作物病虫害诊断图鉴》)

8e9d608e-94a8-4edf-829b-a8ef9e5d402d.jpg


菌核病.webp.jpg


油菜菌核病.jpg


油菜菌核病3.jpg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办公室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