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农业 > 种植业

盐城市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普查(八)福寿螺

发布日期:2023-08-17 17:51 [ ] 浏览次数:

【学名】Pomaceaspp.

【英文名】goldenapplesnail

【中文异名】大瓶螺、苹果螺

【分类地位】软体动物门(Mollusca)、腹足纲(Gastropoda)、中腹足目(Mesogastropoda)、瓶螺科(Ampullariidae)、瓶螺属(Pomacea)

【国内外分布】起源: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巴拉圭、秘鲁)。国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人为引种,已传播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巴拉圭、秘鲁、印度尼西亚、日本、朝鲜、韩国、泰国、越南、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新几内亚、斯里兰卡、美国、加勒比海地区。国内:台湾、海南、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湖南等省(自治区)的大部分地区和浙江等省的局部地区。

【寄主范围】水生作物主要有水稻、茭白、菱角、莲藕、茨菇、空心菜、荸荠、紫云英、芡实、荷花、睡莲等以及水域附近的白菜、菠菜、豆角、芋头、红薯、西洋菜等众多农作物。

【危害特点】水稻减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是广州管圆线虫的重要中间宿主可感染人类引发嗜酸性脑膜炎;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并且对城市景观生态造成影响。

【形态特征】

卵:卵粒球形或圆球形,直径2mm左右,刚产下的卵为粉红色至鲜红色,卵的表面有一薄层不明显的白色粉状物,在5~6月的常温下,卵粒4~5天后变为灰白色至褐色,此时卵内已孵化为幼螺。卵块呈椭圆形,大小不一,随母螺大小而异,卵粒排列整齐,卵层明显,不易脱落,颜色鲜红色,形如桑椹,小卵块只有数十粒,大卵块可达千粒以上,卵块产在离开水面的石块、木桩、田埂、水生植物和水族箱壁等固形物上。

贝壳:大型的螺旋形贝売,右旋。壳质较厚而坚固,外形呈卵圆球形。有5或6个螺层,均外凸,螺层在宽度上增长迅速。螺旋部低矮,体螺层极膨大,其高度占壳高的5/6~6/7。各螺层上部呈肩状,体螺层肩部更明显。缝合线深,凹入成锐角。壳面光滑,有光泽,呈绿色或黄绿色或黑色。壳口大,近卵圆形,周缘简单,内唇上方贴覆于体螺层上,形成薄的蓝灰色胼胝部。脐孔大而深,略被轴缘遮盖。厣为角质的黄褐色薄片,具有同心圆的生长线,厣核偏于内侧中部。成螺壳高40~80mm,壳径40~70mm,最大壳径可达150mm。

螺体:福寿螺的软体部分可分为头、足、内脏囊三部分。在活动状态时,可明显见到头部和腹足从壳口伸出,但内脏囊仍然留在売内。头部发达,呈圆柱状。头的前端突出成吻、吻的前端伸出一对叉状的唇须(前触角),吻的腹面为口,吻的基部两侧各有一条细长的后触角,后触角的伸缩性强,伸长时可达50mm。每一后触角基部外侧的隆起上有一个棕色的眼。在头的左右两侧各有肌肉皱褶形成的管子,右侧的为出水管,短而扁平,左侧的为呼吸管,内通外套腔,呼吸管的伸缩性极强。当水中氧气不足时,常卷成一粗大的葱管状的空管,不时地伸出水面进行呼吸。由于福寿螺的头、足伸出売外时,头的左侧与売口之间有较大的空隙与外套腔相通,可以进水。因此,福寿螺的呼吸管在不伸长呼吸时,也井不充当入水管的功能。头部的后下方有一个发达的肌肉质的腹足,用以匍匐爬行或附着于其他物体上。足具有宽大的蹠面,前端钝,后端较尖,去贝壳可见外套膜和内脏囊,内脏囊突出于身体背面,和贝売螺旋式的扭转相一致。

图片 1.png

【生物学特性】

生态习性:福寿螺常栖息于水田、灌溉沟渠、池塘、水库、湿地等水环境中,于10~100cm水深区域活动,适宜的水温为20~30℃。对恶劣环境的耐受性强,即使在高度污染的水域内亦可发现其踪迹。福寿螺白天多沉于水底和附在池边,或聚集在水生植物下面,夜晚取食。福寿螺在8~12℃就能正常地活动觅食,25~30℃时,它的活动觅食最活跃,生长也最快,交配产卵也最多。

产卵习性:福寿螺是雌雄异体的淡水螺类,必须通过雌雄交配,才能紧殖后代,完成生活史。福寿螺的生活史分为卵、幼螺和成螺三个阶段,雌雄交配后,受精作用在体内进行,产卵部位主要在离水面10~20cm的杂草、木棍、作物植株或沟渠石壁上。每次产卵量在200-500粒,在适温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孵化时间缩短,一般以25-30℃为最适孵化温度,卵粒孵化期为5~10天,初孵幼螺软体福寿螺部分呈红色,经风吹日晒散落于水中,即能浮游觅食,独立生活。福寿螺一年发生两代,成螺3月开始交配产卵,卵孵化后经过4个月左右的生长即成熟,又开始交配产卵,完成一个世代。成螺交配一次可连续产卵10多次,一只螺全年年可产卵5000-9000粒,产卵量大,繁殖力强。福寿螺寿命可长达4年,每年5-8月是福寿螺的繁殖盛期。

【传播途径】

1. 人为传播:1980年前后,大量引进饲养,导致疫区扩散;靠人和运输工具随带含卵块的水稻苗、荷花苗等远距离传播;农田耕作期间带螺泥土的搬移、释放福寿螺控制杂草。

2. 自然传播:在水环境中,可随水流进行远距离扩展,离开水环境时,依靠其腹足肌肉伸缩运动向前爬行。

3. 其他传播:如洪水、台风等也有助于福寿螺的传播。

【检疫措施与防治方法】

总体策略:源头治理、扩散阻截。

1. 检疫处理

产地检疫:重点调查田间有无鲜红色的卵块,然后仔细检查灌溉沟渠等有水环境有无福寿螺活动。确认待调运种苗或农产品生产地外缘1000m范围内无福寿螺时,判定产地检疫合格。

调运检疫:对调出的水生种苗、植株运输工具要进行严格检疫,尤其要注意对幼螺的检查,防止传入未发生区。

2. 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毒杀:目前防治福寿螺的主要药剂有 。当苗期稻田平均有螺2或3只/m2以上时,应马上防治。

农业防治:福寿螺主要是一种淡水螺类,虽然可在无水环境中生存一段时间,但长期缺水便会大量死亡。有条件的地块可水旱轮作,将水稻田改作菜地,福寿螺就会缺水而窒息死亡。每年冬季,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整修沟渠,清理淤泥,可将大量的越冬代福寿螺暴露在空气中,经阳光曝晒,低温侵袭和缺水窒息而死亡,可大量降低螺口密度。

在灌溉水渠入口放置密织金属网可阻止福寿螺成螺入侵。也可收集福寿螺集中销毁。把毛竹桩插在水稻田或沟中吸引成螺产卵,这种方法很容易大量收集卵块,集中销毁。控制灌溉稲田和适时晒田等农事活动可限制福寿螺的迁移和取食活动。

生物防治:饲养鸭群,啄食福寿螺,可减轻螺害。在作物休耕期,可组织放养鸭群捕食福寿螺,水稻收割后立即在稻田放养鸭群,直到下一季作物翻耕播种,早熟品种在移栽后30~35天和迟熟品种在移栽后40~45天中也可再次放养鸭群,主要适用于较浅的水沟或秧苗移栽后的空秧田;在湖泊、河流、池塘等水系,可以放养草鲢鱼或乌鲫等鱼类捕食福寿螺。茭白田养殖中华鳖可控制螺害。

 

转自《江苏省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普查图鉴》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办公室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