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农业 > 种植业

盐城市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普查科普宣传系列(三)桔小实蝇

发布日期:2023-03-30 16:56 [ ] 浏览次数:

【学名】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

【英文名】citrusfruitfly

【中文异名】柑桔小实蝇、桔小寡鬃实蝇、东方果实蝇,又名果蛆、瓜蛆、蛀果虫、食心虫、黄苍蝇

【分类地位】双翅目、实蝇科

【内外分布】1794年在东印度地区首次被记录,截至2017年,该虫已成为覆盖东南亚、美国、印度次大陆和太平洋岛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果蔬害虫。该虫可通过贸易往来时果实、蔬菜及包装物的运输进行远距离传播。

【寄主范围】寄主植物种类多样,可取食柑桔、香蕉、杨桃、龙眼、木瓜、枇杷、桃、梨、杏等46个科250余种蔬菜和水果。

【危害特点】主要以幼虫取食危害果实和蔬菜,雌成虫将卵产在果蔬表皮下,产卵孔呈现针头状小点,表皮有汁液流出,后凝结成一个突起的小黑点。卵在寄主内孵化,初孵化幼虫群集取食危害。随幼虫龄期增长,取食量增大,危害逐渐扩展至组织深层并形成潜道。幼虫发育成熟后自寄主内脱出,以弹跳或蠕动方式于地面移动寻找合适的地点化蛹,部分未脱出的老熟幼虫则在寄主内部完成化蛹。桃、枣、苹果及其它大多数果蔬则腐烂、落地。桔小实蝇幼虫潜居危害果蔬植物,初期症状常难以察觉,后期发现后已无食用价值。

【形态特征】桔小实蝇为全变态发育昆虫,分为成虫、卵、幼虫及蛹4种虫态。卵为长椭圆形,乳白色,中部稍弯曲。幼虫随龄期增长逐渐由半透明变为乳白色,后期老熟后变为橙黄色。蛹为椭圆形围蛹,随时间推移由淡黄色逐渐变成红褐色。成虫胸部背面大部分黑色,鬃11对,具有2条黄色纵纹,小盾片黄色,与上述两条黄色纵带连成明显的“U”字形斑纹。腹部由5节组成,赤黄色,有“T”字形的黑纹。

图片 1.png  图片 2.png

图1 桔小实蝇危害状

图片 3.png  图片 4.png

桔小实蝇(成虫)

【生物学特性】华南地区每年发生9-12代,无明显的越冬现象,田间世代发生叠置。成虫羽化后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补充营养(夏季约10~20天;秋季25~30天;冬季3~4个月)才能交配产卵,卵产于将近成熟的果皮内,每处5~10粒不等。每头雌虫产卵量400~1000粒。卵期夏秋季1~2天,冬季3~6天。幼虫孵出后即在果内取食为害,被害果常变黄早落;即使不落,其果肉也必腐烂不堪食用,对果实产量和质量贻害极大。幼虫期在夏秋季需7~12日;冬季13~20日。老熟后脱果入土化蛹。

桔小实蝇在果园的活动,多发生在早上11:00前或下午16:00~18:00,是取食、产卵和交配最适的时间,尤其是黄昏时间交配活动更频繁。

高湿对桔小实蝇的卵和幼虫发育有利,幼虫在水中可忍耐72~90h;干燥对蛹的生存不利,会导致其羽化率下降。地面上的落地虫果,由于果实中含水量高,有利于桔小实蝇幼虫的生存。随被害果落地的幼虫,通常在1~2厘米深度的表土中化蛹,如果土质较沙性,也就是比较疏松的土壤,幼虫化蛹深入到6厘米左右的土层中。

【传播途径】主要以卵、幼虫等随受害果实借助于贸易、交通运输、旅游等人为活动进行传播。

【检测方法】田间监测可以用甲基丁香酚诱集,根据引诱成虫的形态特征加以鉴定。

【检疫措施与防治方法】

1.植物检疫:植物检疫是防控桔小实蝇的重要措施。加强南果北运的调运检疫检查,严防疫情发生区果品的调出,从源头上阻断疫情传播渠道,是防止桔小实蝇传入最为有效的措施。

2.防治方法:桔小实蝇防控应做好“控”、“早”、“统”。“控”指严格调运检查,尽量减少外来虫源的侵入和定殖。

(1)农业措施:合理布局,减轻为害。将嗜好作物和非嗜好作物合理布局,轮作或不连片种植嗜好作物;翻耕灭蛹,降低害虫越冬基数,降低次年危害;挖坑深埋法:8~11月摘除或捡拾受害果,撒上生石灰后,集中深埋(30cm以上);土壤翻耕法:结合冬耕和春耕,把大部分虫体暴露于土表杀死等。

(2)物理措施:粘板或粘球诱杀:利用桔小实蝇成虫趋色性诱杀成虫;果实套袋:选择适当的果袋进行果实套袋。

(3)化学措施:性诱剂(类似物)诱杀:使用诱集罐诱杀雄性成虫,可以有效降低雌性成虫交配机率,降低果园虫口密度;毒饵诱杀:利用诱集能力较强的寄主植物(如桃、枣等)或其挥发物混入杀虫剂毒杀成虫,压低虫源;树冠喷药:成虫发生初期,采用进行对路药剂喷雾处理,杀灭雌雄成虫。

(4)生物措施:果园放养鸡、鸭、鹅等家禽啄食害虫;昆虫病原线虫:小卷蛾斯氏线虫、夜蛾斯氏线虫和嗜菌异小杆线虫对桔小实蝇具有较好侵染效果;利用天敌:桔小实蝇自然寄生蜂、绿僵菌、白僵菌等对桔小实蝇有一定的控制效果。



(市植保站供稿,部分转自《江苏省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普查图鉴》)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办公室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