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 Plumpoxvirus,PPV
【英文名】Plumpoxvirus(PPV)
【分类地位】马铃薯Y病毒科(Potyviridae),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
【国内外分布】该病毒最早于1915年在保加利亚发现,现已在欧洲大部分地区、沿地中海平原地区以及近东、远东地区、南美、北美和亚洲的局部地区有分布,已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
【寄主范围】PPV自然条件下主要侵染杏、桃、油桃、李、樱桃等果树,还侵染一些野生寄主,如扁桃、西沙樱桃、梅、山桃、毛樱桃、紫杏等。
【症状特点】PPV在果树的叶片、花瓣、果实和果核都能引起症状。叶片上的症状表现为带状或环状褪绿斑、明脉甚至畸形;花瓣上的症状主要是褪色;果实症状包括果皮上出现褪绿或环斑,有时会变形,呈不规则状并在其褪色环内形成褐色或坏死区域,果实内部变褐;染病的果核上产生浅色的环斑。
感病的杏树叶片症状
感病的桃树花瓣和果实症状
感病的杏和李的果实症状
【生物学特性】病毒粒子线状,长约700nm,直径约11nm。
【发病条件与传播途径】近距离通过昆虫介体蚜虫进行传播,PPV至少可以通过20种蚜虫进行非持久性传播;远距离通过植物繁殖材料(种苗、砧木等)进行传播。
【检测方法】主要通过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测方法,包括常规RT-PCR、实时定量qRT-PCR检测技术、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技术等。
【检疫措施与防治方法】严格检疫措施,加强种苗的口岸检疫和调运检疫;彻底清除果园中的感病植株,切断侵染源;定期施用杀灭蚜虫的药剂,控制病毒的传播介体;种植抗病或耐病品种;繁育无毒苗木。
(市植保站、局种业处供稿,转自《江苏省农作物入侵病虫害普查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