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农业 > 种植业

全市2021~2022年小麦生产技术意见

发布日期:2021-10-15 15:28 [ ] 浏览次数:

今年我市夏收小麦单产、总产均比上年增加,小麦收购价格和生产效益有所提高,为稳定全年粮食总量奠定了基础,也为“十四五”粮食生产开了个好头。全市各地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增强粮食安全大局意识,全年小麦生产要按照省市粮食生产责任制考核的新要求,落实全国秋冬种视频会议精神,坚持高质量生产管理和全程安全生产指导并重,以稳定种植面积为前提,以应用优良品种为核心、以提高秋播质量为关键、以高效施肥为重点、以抗灾应变为保障,全力推进全市小麦种足615万亩,单产稳中有升,总产持续增加。具体做到“五强化五提高”:

一、强化良种良法,提高用种水平

1、科学品种布局。我市地域南北跨度大,种植的小麦品种较多,要加强新品种的试验与示范,推动种业的高质量发展。淮北麦区以偏强筋和中筋半冬性白皮小麦品种为主;里下河地区以中筋春性红皮小麦品种为主,搭配偏强筋春性红皮小麦品种;沿海地区以弱筋春性红皮小麦品种为主,搭配种植中筋春性红皮小麦。每个县(市、区)要明确2~3个主推品种,每个乡(镇)要明确1~2个主推品种,每个村相对集中于一个主推品种。

2、开展种子处理。播种期的病虫害防治是小麦全程防治最关键环节和最基础工作,不仅能够控制小麦早期病虫为害,还能有效延迟和减轻小麦中后期病虫害防控压力,是实现春病秋治最科学、最有效的关键技术措施。要推广应用种子包衣或药剂处理,因地制宜,科学选药,避免“白籽”下地。对病害,条锈病易发区和越冬区采用适宜杀菌剂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当田间病叶率达到0.5%~1%时,及时喷雾防治;其它大部分地区以纹枯病、茎基腐病、根腐病、黑穗病为主要防控对象,兼防秋苗期锈病。对多种病虫混合重发区,要因地制宜,合理制定杀菌剂和杀虫剂混用配方,进行混合拌种,起到“一拌多效”作用。

3、推进基地种植。要加强良种、原种的推广示范及管理力度,减少农民自留种种植。要努力限制不同品质类型的品种插花种植或跨区种植,努力建立专用小麦品种生产基地,强化与面粉加工企业与食品加工企业联动,推进产销衔接,扩大订单生产,实现优质、专用、高效生产。另外,要结合当地实际,集成适合本地条件的因种栽培技术。加大小麦机械匀播技术、小麦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稻秸秆全量还田壮苗技术、稻麦周年高产栽培等省、市主推技术的应用推广,推进规模经营和标准化生产,以获得品质稳定一致的商品小麦。

二、强化播前准备,提高秋播质量

1、科学秸秆还田。关键在于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农机农艺结合、栽培措施配套。碎草匀铺是秸秆埋草还田的关键第一步,直接影响到秸秆还田和整地播种质量。前茬收获机械要普及切碎、匀铺装置,留茬高度10厘米以下,碎草长度控制在5~10厘米,越碎越好,适墒旋耕或犁旋作业,尽量深埋秸草并提高整地质量。如果收获机切碎匀铺装置不到位或碎草匀铺效果较差,应立即采取秸秆粉碎机灭茬粉碎作业后再进行埋草整地作业。旋耕埋草效果相对较差,要加大马力、中慢速行驶,确保旋耕埋草深度达到15~20厘米,防止稻草入土成团或富集于浅表(播种)层。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积极推广耕翻埋草整地,可最大限度降低秸秆还田对小麦生长带来的负作用。此外,还可采用“耕—耙—旋”、“旋—旋”等增加作业次数的方式提高整地质量,为提高播种质量打好基础。

2、适期适量播种。适期播种是确保壮苗越冬、高产稳产的重要保证。我市小麦适期播种范围,淮北半冬性小麦品种于10月15~30日,偏春性品种为10月25日~11月5日。我市稻茬小麦总体茬口偏晚,播种季节很紧,秋播工作要突出“抢”字,坚持抗逆早播种。适量播种确保适宜基本苗、建立高效群体、实现足穗的重要措施。适宜的播种量因根据播期、播种质量、肥水条件等因素灵活调节。高产、超高产栽培,应在适期播种、提高播种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播种量,以最少基本苗实现预期足穗。大面积生产上,适期播种采用精量、半精量播种,基本苗控制在12万~16万之间;迟于播种适期,要适当增加播种量,每晚播一天增加0.5~1万基本苗,最多不超过预期穗数的80%(晚播独秆栽培,北部地区最多不超过35万基本苗,中南部地区最多不超过25万基本苗)。适期播种种子发芽率正常情况下,可根据“斤种万苗”原则确定播种量,晚播、气温较低条件下田间出苗率下降,斤种成苗6~7千,需适当加大播种量。要大力推广机耕、机播专业化服务水平,努力做到播种量精确调控,提高播种均匀度,根据墒情调节播深,防止深籽、露籽、丛籽,确保一播全苗,实现齐苗、匀苗、壮苗。

3、配方施足基肥。有条件的地区,在高肥力土壤上,推行“速效氮+缓释氮”一次施肥模式;在中等肥力土壤上,实行“速效氮+缓释氮”一基一追施肥模式。对于大部分常规肥料种植田要加强肥料运筹,提高利用效率,秸秆还田较多的田块要适当提高基肥比例,防止出现生理夺氮影响麦苗生长。弱筋小麦一般掌握总施氮量12~14公斤/亩,以基肥:平衡肥:拔节肥为7:1:2的氮肥运筹方式为宜;中筋小麦一般掌握15~18公斤/亩,强筋小麦一般为16~20公斤/亩,氮肥施用比例宜采用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为5:1:2:2的运筹方式。根据土壤基础地力水平,中筋、弱筋小麦宜采用氮磷钾配比为1:0.4~0.6:0.4~0.6,强筋小麦宜采用氮磷钾配比为1:0.6~0.8:0.6~0.8,磷钾配以基肥:拔节肥5~7:3~5为宜。晚茬麦氮肥施用则要基本稳定并适当后移。

4、配套田间沟系。播后适时机械开沟,每3~4米开挖一条竖沟,沟宽20厘米,沟深20~30厘米;距田两端横埂2~5米各挖一条横沟,较长的田块每隔50米增开一条腰沟,沟宽20厘米,沟深30~40厘米;田头出水沟要求宽25厘米,深40~50厘米,确保内外三沟相通。板茬播种或还草田块需通过减少竖沟畦宽,提高内三沟开沟密度和深度,增加沟系取土量和对畦面覆盖,防止露籽现象。

5、搞好冬前化除。播后芽前墒情适宜时,封杀化除。越冬前对播种时未封闭化除或效果不理想、杂草达标田块,及时根据草相进行喷药化除。避开寒潮来临前用药,冷尾暖头气温适宜时打药,防止药冻害发生。

三、强化因苗春管,提高转化能力

1、因苗追施拔节肥。拔节肥施用具体时间还要根据苗情、墒情、返青肥用量等因素适当灵活把握,早拔节早施肥,肥水结合,提高肥效。对返青时群体过小、穗数可能不足的三类苗和脱力落黄严重麦田,提早施用拔节肥,以促进弱苗转壮,争取足穗。对群体茎蘖数适宜的一二类苗麦田,在叶色正常褪淡、植株基部第一节间接近定长、第二节间伸长1~2cm、叶龄余数2.5左右时追施拔节肥,一般亩施用尿素5~8公斤和三元高效复合肥(N、P2O5、K2O各15%)10~15公斤,培育壮秆大穗。对群体过大、叶色未正常褪淡的麦田,拔节肥应适当推迟施用,做到叶色不褪淡不施肥。

2、清沟理墒防渍旱。我市南北跨度大,且属于南北过渡地带,既可能遇连阴雨又可能遭遇干旱,影响根系对养分、水分的吸收。要做好及时做好清沟理墒、疏通沟系,保证田内外沟系排水通畅,做到雨止田干;遇到干旱可以及时灌水缓解旱情。

3、绿色防控病草害。对前期化除效果差,目前草害达标田块,要根据草相特点在拔节之前及时进行化学除草,控制杂草危害,掌握在冷尾暖头、日均温8℃以上的晴暖天气安全用药,选准药剂,用好药量,要注意在低温寒流前3~5天及后5~7天均不宜化除,防止药冻害。拔节后要加强小麦纹枯病的适时防治,后期要加强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的测报和防治。

4、及时防御倒春寒。我市春季常遇倒春寒天气。小麦拔节后尤其是拔长两节后,遇到气温0℃以下,主茎和大分蘖幼穗就会冻死冻伤。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低温寒流来临前对缺墒麦田及时灌水,可改善土壤墒情,调节近地层小气候,缓冲地表温度变幅,减轻冻害发生。在小麦冻害发生后2~3天要及时调查幼穗受冻程度,根据受冻程度迅速增施恢复肥。要注意增施的恢复肥跟正常施用的拔节孕穗肥互不抵消。

四、强化抗逆应变,提高产质效益

1、科学施肥防早衰。中强筋小麦高产田提倡施用孕穗肥。对于大部分已经因苗施用过拔节肥的田块,可在剑叶露尖至破口期再次施用孕穗肥,每亩施尿素5~8kg为宜,巩固穗数、减少小花退化、增加粒数、扩大库容量。沿海地区弱筋小麦不提倡追施孕穗肥,以确保弱筋品质。土壤肥力低的田块及旱茬旺长未能及时施用拔节肥的田块要适当补施肥料,以每亩施尿素8~10kg为宜,预防早衰攻大穗大粒。还可结合病虫防治进行肥药混喷或单独进行根外喷肥,灌浆初期应用磷酸二氢钾、尿素单喷或混合喷施,能延长后期叶片的功能,提高光合速率,促进籽粒灌浆增重,预防高温逼熟或干热风危害。一般磷酸二氢钾浓度为0.2%~0.3%。尿素浓度为0.5%~1%,溶液用量为50kg/亩左右。

2、适时控高防倒伏。对早播旺长、拔节前化控效果不理想的小麦田,可在破口期至扬花期每亩叶面喷施100ml“劲丰”抗倒剂溶液20kg左右,通过缩短穗下节间长度、降低株高和重心来提高植株抗倒能力。注意现配现用,喷后2小时内遇大雨则需重喷,不可与碱性农药、肥料混配、混喷。

3、防治病虫保丰收。要根据植保部门的预测预报情况,及时做好小麦中后期主要病虫害防治工作。重点做好小麦扬花期以赤霉病防治为主的穗期病虫害防治工作。同时,结合穗期、灌浆期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防治进行药剂防治。

4、适时收获降损失。小麦籽粒灌浆进入蜡熟末期,是小麦收获的最佳时间,此期收获粒重最大,产量最高。这一时期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选择晴好天气,及时收获,躲避烂场雨,防止穗发芽,做到“颗粒归仓,丰产丰收”。及早做好收获机具、烘干设施设备准备工作,收获期间遇阴雨天气籽粒水分偏高时及时烘干。

五、强化职能指导,提升服务层次

1、开展用种服务。要按照机构改革赋予的新职能,加强与育种部门的合作,推进小麦新品种多渠道试验工作,积极筛选适合我市种植的小麦新品种,并根据区域进行合理布局。

2、抓好技术服务。各地要结合各类项目实施,认真组织基层农技人员、新型经营主体、种植大户等积极开展秋播技术培训,同时要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秋播技术指导意见,充分利用“农技耘”、“微信群”、“云课堂”等现代网络手段,加强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优质农技、惠农政策的宣传引导,既要做好对种植大户的指导服务,同时也不能忽视中小种植户的服务需求,紧扣播种质量提升,加强灾害性应急管理技术的培训与指导,切实将技术指导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3、延伸产后服务。各地要加快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培育壮大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粮食生产新型经营主体,促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力求单品种收储并以质论价,解决越区种植、品种多乱杂、产销脱节、混收混储带来的商品小麦品质不高不稳的老大难问题,提升我市商品小麦市场占有率。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办公室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