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地、整地
旱地和稻田均可种植。但宜选择阳光充足、排水良好、土壤肥沃、pH值为6-8的微酸性砂壤土种植,忌连作,低洼积水地不宜种植。整地时可每亩施入农家肥2-300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发哮腐熟的豆饼40公斤作基肥,深翻30公分左右,耙细整平,作成1.2-1.5米的高畦。供扦插用的苗床,应选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并搭好前拥,以备遮荫。
二、繁殖方法
可用分根繁殖和扦插繁殖。分根繁殖容易带入土壤中的病菌,生长势稍弱。扦插繁殖生长势强,抗病性强,产量高,故目前生产上常用。
(1)分根繁殖
秋季收菊花后,选留健壮植株的根蔸,上面覆盖粪土保暖越冬,第二年3-4月,扒开烘土,并浇稀粪水,促进萌发枝条快速生长。4-5月,待苗高15一25公分时,选择阴天,将根挖起;分株,选择粗壮和根须多的种苗,斩掉菊苗头,留下约20公分长,按行距4O公分,株距30公分,开6-10公分深的塘,每塘穴栽一株。栽后覆土压实,并及时浇水。
(2)扦插繁殖
扦插繁殖一般选择4-5月进行,选粗壮、无病虫害的新枝作插条,截成10-12公分长,摘除下部叶片,插条下端切成斜面,切口蘸上黄泥浆,按株行距8公分×15公分插入苗床,入土深度为插条的1/2-2/3,随剪随插。插时苗床不宜过湿,否则易死苗,最适宜插条生根的温度为15-18℃为最佳,插苗后,最好在上面盖一层稻草,并搭好荫棚,保持一定湿度,约20天就可生根,30-35天后,苗高20公分时,即可移栽大田。
三、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
菊花缓苗后,不宜浇水,而以锄头松土为主。第一次在移栽后10天左右,一般在菊花缓苗后,要深松,使表土干松。地下稍湿润,使根向下扎,并控制水肥,使地上部生长缓慢,俗称“蹲苗”,否则生长过于茂盛,至伏天不通风透光,易发生叶枯病。第二次在7月下旬,人伏后根部已发达,宜浅锄,以免伤根。第三次在9月上旬,宜浅锄,并在植株根部培土,保护植株不倒伏。在每次中锄时,应注意勿伤茎皮,不然在茎部内易生虫或蚂蚁,将来生长不佳,影响产量。总之,中锄次数应视气候而定,若能在每次大雨之后,土地板结时,浅锄一次,即可使土壤内空气畅通,菊花生长良好,并能减少病害。
(2)追肥
菊花吸肥力强,需肥量大,一般追肥2-3次,第一次在打顶时结合培土进行,每亩施稀10-20担人粪尿;第二次在打顶时,每亩施30-40担人粪尿,配加过磷肥15公斤,以利多开花,开大花。第三次追肥在花蕾形成时,每亩施10~20担入粪尿加硫酸铵10公斤,以促使花蕾增大,提高产量和品质。也可在现蕾后开花前一周2%过磷酸钙水溶液进行根外追肥。先将过磷酸钙用水发散,充分搅拌,用水泡一昼夜,务使无颗粒。施前加足水搅匀,用布袋过滤,而后在晴天下午喷射,最好在傍晚进行,容易吸收。每隔3~5天喷1次,共喷2~3次。
(3)排灌
菊花喜湿润,但怕涝,缓苗后要少浇水,防止幼苗徒长,按气候而定,保证成活就行。6月下旬以后天旱,要经常浇水,尤其是孕蕾期前后,一定要保证有充足的水分;追肥后也要及时浇水。雨季应及时排除田间积水疏通大小排水沟,切勿有积水,否则易生病害和烂根。
(4)打顶、培土
适时打顶 打顶应在晴天进行。在生长中,一般要打顶1-3次,促使多分枝,具体时间和次数据生长情况而定。一般第一次在6月初,打去10公分,留30公分高,第二次在6月底,植株抽出3~4个30公分左右长的新枝时,打去分枝顶梢;第三次不得迟于7月下旬。打顶的目的:促使旁枝发育和多分枝条,增加单位面积上的花枝数量,提高产量。第一次打顶后,结合中耕除草,在根际周围培土15-18厘米,增强根系,以防止倒伏。